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助力中國航船奮楫向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工作重點,關系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關系到‘十三五’的開局”“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補短板、惠民生,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對“五大任務”高度重視,親自部署推動。一系列重要論述總攬全局,直指關鍵,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引領“五大任務”沿著正確航向奮楫向前。(9月17日人民日報)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積累,如今進入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再是短缺經濟時期總量明顯不夠的矛盾,而是內在的結構性問題;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表象上看是速度問題,實際上卻是結構問題。不言而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實質而言,就是要通過發展生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平的發展,改善我國以產業結構為主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以滿足人民的需要。
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戰略行動,是關乎全局、關系長遠的重大任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是一次惠及長遠的變革,容不得任何含糊,必須高度重視,抓緊抓好。綜觀現實,自2015年11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從而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一年多來,從攻堅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深耕細作”,朝著徹底根除病灶方向奮力前行,成效亮眼。“五大任務”取得的實質性進展,有力托舉穩中向好大局,讓中國經濟含金量穩步提升,讓中國經濟根基更牢、底色更亮。恰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所說,“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不斷顯現,經濟結構在調整中不斷優化,供給質量在不斷提升。”
事實為證。到今年6月底,我國鋼鐵去產能已完成全年目標,煤炭上半年共退出產能1.11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74%。國務院連續出臺減稅政策以及進一步清理規范涉企政府性收費等降費政策,每年合計減輕企業負擔約10010億元,可以實現全年減稅降費1萬億元以上的目標。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7%,2017年一、二季度同比增長均為6.9%。這是一條平穩向上的運行曲線,明確顯示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進入三季度,一連串經濟指標釋放陣陣暖意:8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3%,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7%,連續11個月穩定在51%—52%的擴張區間……這些分量足、成色好的數據,給穩健前行的中國經濟增添了亮色,更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增添了動力和信心。
需要指出的是,這劑行之有效的中國藥方,也收獲了國際社會點贊。經合組織發布首份《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認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在生產率提升、穩定就業、增加收入、“放管服”等方面成效顯著。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全球經濟大格局中,中國已經成為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持續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
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誠如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所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供給質量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境。顯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動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只要堅定不移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前推進,我國經濟定能在優化結構中轉型升級、良性循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改革 結構性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