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小學一年級增設科學課 怎么教才科學?
教學
趣味性強,但不是“看熱鬧”
“動手做,玩中學,一、二年級不側重原理性的東西,重在接觸和體驗。”在龔長霞的課程設計中,每節課都有動手環節,且占到整堂課的一半以上,包括實驗、種植、繪畫等。龔長霞認為,科學課的教學一定要結合孩子的興趣、接受能力和成長規律進行。
除此之外,在教學中,龔長霞會用生動的語言讓孩子聽得懂,能演示的就不空口說,以便孩子理解和記憶。比如,講細菌繁殖,她會指定教室最中間的一個孩子為“最開始的細菌”,當她喊細菌時,中間的孩子站起來,喊菌落時,全班同學站起來。通過這樣的小游戲,加深孩子對細菌和菌落概念的理解。
萬士林說,實驗和情境式教學是崇文小學科學課經常采用的形式。以學習動物進食為例,老師會創設情境,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動物牙齒化石,與學生們一同討論該動物是雜食性還是肉食性,在共同體驗中學習知識。
萬士林表示,對一、二年級學生也會采用類似的教學模式,但是會降低難度,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不過分強調知識點教學。同時,老師會針對一年級學生好動坐不住的問題,在課程中增加游戲等環節,匹配孩子的年齡特點。
對一、二年級的教學中要使用兒童的語言,注重趣味性,同時也要注意科學規范和標準用語,真正培養孩子的科學習慣,鍛煉孩子的科學思維,而不是看熱鬧。
彭香說,看似熱鬧的課堂教學引發的只是學生表層的興趣,并不能持久,重要的是挖掘科學知識、科學概念與興趣之間的內在聯系,以知識為載體滲透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的培養,讓孩子對科學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一年級學生只要做實驗就要做記錄,如果不會寫字就用圖畫或者拼音代替。但是記錄一定不能夸張。到二年級,我會教孩子簡單的思維導圖。”龔長霞說。此外,在小組匯報環節,鼓勵孩子使用“我發現”這樣的說法,要求孩子在發言之初就亮明觀點,是同意、不同意還是補充前面同學的觀點,“養成習慣,規范用語。”
與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新課程標準有幾點顯著變化:
課程性質
由科學啟蒙課程改為基礎性課程,強調科學課在小學階段的重要地位。
開課年級
科學課程的開課年級變為1-6年級,按照低(1-2年級)、中(3-4年級)、高(5-6年級)三個階段設置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原則上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于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
課程內容
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個領域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內容。
課程目標
將以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修訂為“科學態度”,新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在科學技術的研究應用中,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
學習評價
強調終結性測評與過程性測評并重,增加學生自評與互評活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科學 學生 小學 課程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