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電子屏前,需要大手牽小手
法國國民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一項數字教學計劃,打算從今年9月起在幼兒園推廣數字化教學,孩子們將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并學習使用平板電腦、數碼照相機等電子產品。數字化教學也將滲透至小學幾乎所有科目。然而有調查顯示,僅有34%和10%的受訪者對在小學和幼兒園引入數字教學持支持態度。
一項旨在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綜合能力的舉國計劃,遭到眾多家長的質疑和反對,原因不難理解——家長手拿放大鏡,怕孩子“傷”在起跑線上。筆者也是一位母親,對孩子過早“觸網”會不會成為低齡“屏奴”、孤僻的“電子娃娃”同樣甚為擔憂。
就教育功能而言,電子產品本身的確存在局限性。法國兒童精神病學家塞爾日·蒂斯羅恩指出,相比充滿不同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信息的真實世界,電子產品只能提供色彩豐富的二維畫面,無法向低齡兒童提供復雜的感官信息。美國兒科學會基于研究也提出建議,兒童在兩歲以前不宜接觸任何電子媒體,大一些的孩子和青少年每天花在娛樂媒體上的時間不應超過1至2個小時。如果沉溺于此,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思考能力、探索真實世界的好奇心和熱情都會受到負面影響。
在信息化時代,我們當然無法為孩子建立隔離墻、使其與電子產品絕緣,也不應剝奪他們接觸新事物的權利。電子產品本身只是一個工具,是天使還是魔鬼取決于在誰的手里。
其實,電子產品的互動性和教學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孩子同時處理多種任務的能力。如果家長并不是讓電子產品充當“兒童保姆”,而是為孩子創造更多與親朋好友交往的機會,讓家庭教育回歸到充滿親情和安全感的親子陪伴之中,何懼電子產品綁架我們的孩子呢?
學校推廣數字化教學,則是舉著望遠鏡,想讓孩子在起跑線上“裝備優良”。電子化教學在很多國家其實早已實施推廣。引入電子設備教學,從娃娃抓起,可以強化技能,并為日后學習打下基礎。如果學校和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地指導、監督學生合理地使用電子設備,比如規范管理使用時間,約束網絡行為,那么必然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家長們的隱憂。美國一些學校就在青少年課程中添加了“網絡成癮”內容,也有學校通過技術手段對兒童上網的不良信息加以過濾,這些做法值得參考。
當然,不能忘記屏幕之外的美好生活。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數字化教學,不是對傳統教學的顛覆,而應成為有益的補充;不是對兒童的傷害,而是為其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口。為了未來一代不在方寸之間疏遠彼此,不被電子產品綁架而能享受其中,你我溫暖的大手應當緊緊牽住他們的小手。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過早“觸網” 低齡“屏奴” “兒童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