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重質量,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于中國的金融體制發展與改革目標有了新表述、新內涵。對比黨的十八大與十九大報告可以發現,金融體制的現代化和金融創新不再是十九大關于金融體制改革部分的主要內容。新時期金融體制改革重心已經轉向注重金融質量、服務實體經濟、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三個層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以上表述當中,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深化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機制等,與十八大報告都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十九大報告也有和過去有所區別的地方。
第一,注重金融質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新時代中,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要努力完成由數量到質量的轉變,注重金融服務質量的提升。此外,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如果守不住風險底線,發展和創新的意義就不大了。反之,如果發展和創新會釀成比較大的金融風險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那么這種發展和創新可能就不合時宜。
第二,強調金融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樹不會長到天上去。黨的十八大之后的歷次會議以及今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反復強調,金融不能脫離實體、要服務于實體經濟,要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這就明確了本末、誰服務誰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強調這一點,對此,筆者認為,當前需要有效發揮媒介資源配置的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金融中介效率和分配效率。此外,還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第三,宏觀審慎政策和貨幣政策“雙支柱”的表述首次在中央層面的報告文件當中出現。宏觀審慎政策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使得中國金融體制必須朝著更高目標發展。中國的宏觀審慎框架實際上是中國廣泛吸收了國際經驗并尊重本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強調宏觀審慎政策的重要性,將使得中國的金融機構要更加注重內源式的高質量增長,而不僅是外延式的規模式增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金融體制改革的表述改變,將會在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為中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第一,金融機構要從注重速度轉為注重質量,從高速轉向高質。未來,金融機構拼規模、拼混業,拼渠道共享、拼交叉銷售等可能就比較困難了。同時強調系統性風險底線思維。守住系統性風險這個底線是國家整體的戰略思維,在微觀層面,金融機構在自身的生存發展過程當中,必須時刻關注風險、防范風險、處置好風險。
第二,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必須服務于脫虛向實的大主題,服務于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決戰階段的目標,服務于建成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目標,這也是金融體制脫虛向實的一個長遠立足點。
第三,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的提出,使得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給金融機構這匹野馬套上了一根韁繩。未來的金融機構會越來越多地受到MPA框架的制約,金融機構必須要追求資本充實與風險平衡的內源高質發展之路。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財經委副主任、中國濱海金融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天津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金融 實體 風險 經濟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