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深入研究新發展理念的政治經濟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踐,對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指明方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性創新。
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回答了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區別于西方經濟學的本質特征。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持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此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圍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生產關系的傳統,努力揭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發展運動的規律。應研究并不斷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建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和發展。
研究生產力運行規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必須研究生產力發展規律,目前特別需要研究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技術結構、需求結構等一系列重大結構演進規律,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吸收發展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等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并立足我國實踐和經驗提出新學說,更好解決中國問題,為世界經濟學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研究生態環境發展規律,把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到保護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高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深入研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人的福祉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為廣大人民群眾創新創業、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基礎和空間。
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站上歷史新起點
習近平同志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思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在揭示社會主義產生、發展壯大和走向共產主義的客觀規律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對于社會主義產生、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在我國實現30多年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而完成興國歷史任務的新起點上,我們黨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特征新任務,及時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開始了實現強國的新征程。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總體判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準確刻畫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這不僅在理論上豐富和拓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讓我們更為精準地認識當下、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而且為構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開辟道路,從而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強國目標。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矛盾從以往的總量性矛盾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如以中低端為主的產業結構不適應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需要;大量無效和低端產品供給難以滿足居民對產品的質量、品牌、安全和個性化消費需求等。這就決定了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必須從注重量的擴張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關鍵是推動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保持中高速;產業發展從低水平重復建設轉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邁上中高端。
西方經濟增長理論強調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探討影響技術進步的因素和實現技術進步的途徑,但其以研究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為己任,忽略了發展中國家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經濟發展,更沒有關注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從中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邁進過程中面臨的技術進步和重大結構優化問題。西方發展經濟學雖然探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也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優化問題,但忽略了技術進步以及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共同發展和互動發展的問題,而且將研究重點集中于低收入國家如何實現發展上,沒有考慮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完成重大經濟結構轉型及繼續發展等問題,當然更不可能研究中國的經濟體制轉型和全面深化改革問題。
中國經濟發展實踐呼喚構建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促進中國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發展新常態思想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站上了歷史新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順應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新要求繼續推進理論創新,破解發展中國家在強國階段的技術進步和重大結構優化等難題,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系統理論指導和有效解決方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更高的發展階段。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新框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和經濟體制改革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總體框架,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問題。
創新發展研究。重點是研究決定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動力。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第一動力的作用,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把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發展速度穩定在中高速,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研究以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構建產業新體系、新模式、新業態,拓展發展新空間;研究“互聯網+”戰略,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研究如何通過發展綠色技術,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文明建設同向同行。
協調發展研究。我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個階段是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發展不協調、存在諸多短板也是難免的。協調發展研究應從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出發,研究什么是及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形成良性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機制,推動產業結構邁上中高端,推動產品品種、品質、品牌全面提升,實現產業結構與居民需求結構、產品結構與居民消費結構相協調。研究什么是以及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實現人口城鎮化、產業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互動協調,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城鄉結構和城鎮結構優化升級。研究如何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三大戰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還應研究如何推進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深度融合發展。
綠色發展研究。研究重點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一是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產業體系和循環經濟體系,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二是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樹立綠色生活理念,養成綠色生活習慣,達到綠色生活自覺。三是形成綠色思維方式,堅持底線思維,劃定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堅持永續發展思維,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堅持法治思維,建立最嚴格的生態監管制度體系。四是形成綠色領導方式,把綠色發展指標作為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甚至實行“一票否決”。
開放發展研究。研究重點是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發展更高層次的全方位開放型經濟。一是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使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擴展到沿邊、沿江,從主要對發達國家開放擴展到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開放并重,從主要是“引進來”擴展到“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二是推進更高層次對外開放,使我國對外開放沿著從跟隨到參與再到主導制定國際規則和技術標準的路徑不斷攀升,更深入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獲取與我國經濟地位相稱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三是構建跨國產業鏈,使我國對外開放從一般的“引進來”“走出去”擴展為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構建跨國產業鏈,實現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系統整合與利用。
共享發展研究。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有利于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是重點研究如何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主要目標是把我國經濟穩定在6.5%左右的增長區間,并且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二是重點研究如何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擴大中等收入階層,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特別要加大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堅決打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以改革保障和推動發展。改革與發展相互促進,改革也是為了發展,因而改革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其研究的重點主要有四個:一是研究如何更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重點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基礎。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二是研究如何更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和具體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收入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是研究如何更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四是研究如何更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以滿足需求為最終目的、將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研究、設計可行舉措,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應深入研究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問題,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潛在經濟增長率。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校長、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5日 16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研究 政治經濟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