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湯建龍:求解公交讓座之困
【文明觀察】
曾經,在公交車上給有需要的老、弱、病、殘、孕乘客讓座,這是人們的一個共識和基本行為準則,不會引起廣泛爭議。讓座被認為是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的要求,是文明和素質的體現。
然而,近些年來,因為在公交車上沒有讓座而導致的乘客間的糾紛時常見諸報端。并且,人們在各種媒體也經常能看到圍繞這類問題形成的爭論性觀點。讓不讓座何以成為問題?筆者認為,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實際上反映著當前中國社會深層次的困擾,它展現了社會轉型過程中市場觀念與傳統倫理觀念之間的沖突,它是經濟理性泛濫的表現,是道德建設滯后的癥兆。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在于為市場觀念和經濟理性劃定界限。
給有需要的乘客讓座是中華傳統倫理道德的要求,是文明和素質的體現。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浙江杭州舉行“公交讓座日”活動,志愿者向乘客發放“讓座感恩卡”,用以宣傳禮讓座位、文明乘車。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當該不該讓座成為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推進和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讓不讓座成為了一個問題。筆者認為,這主要由以下兩方面的原因所致:
第一,兩種觀念、兩種理性的沖突。讓座是傳統觀念的體現,而不讓座則主要是遵循市場觀念的反映;讓座是道德理性起作用的結果,而不讓座主要是經濟理性主導的結果。在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過程中,兩種觀念、兩種理性并存,不同的主體依據不同的觀念和行為準則調節人際關系、為人處世,自然會導致不解和沖突。按照傳統觀念和傳統道德,為人應該“友”“慈”,個體要注重“修身”,而“修身”的目的是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重德貴義,律己修身”,在公共場合要注意公共美德,助人為樂、禮貌謙讓,尊老愛幼,力所能及地幫助身處困境中的人,“助人為樂者,予人樂也予己樂”。因而,在傳統觀念和道德理性看來,讓座是美德和修養的體現。而按照市場觀念和經濟理性,乘客與公交公司之間確立的是商品服務關系,乘客是平等的市場主體,而經濟理性的基本原則就是自利和利益最大化、權利義務平等。買了車票、先坐了座位就有座位的使用權,因此,不讓座是無可厚非的。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和理性都有自己的邏輯和理論依據,看似都正確可行。
第二,道德觀念作為上層建筑的相對獨立性和道德、法治建設的滯后性。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經濟基礎的變遷最終會導致道德的變遷。但是,道德作為上層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這主要體現在道德的相對穩定性和反作用兩個維度。傳統道德作為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精華,它有較強的合理性和穩定性,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人們共同的行為準則,對社會存在具有一定的規范和制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與之相對應的道德觀念和法治建設處于暫時的滯后狀態,尚沒有完全成型。社會對于由新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所自發導致的一些觀念沒有很好的審視和反思,對于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念尚沒有全面深刻的認識。因而,在對市場經濟道德原則和經濟理性法則進行“遷移”的過程中,出現了誤解和誤用。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湯建龍 公交讓座 讓座 倫理道德 文明 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