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汪暉漫談閱讀:讀書與治學
編者按:
4月23日是第20個“世界讀書日”,本報就閱讀問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汪暉。汪暉先生是中國思想文化界著名學人,也擁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就閱讀問題,汪暉委員結合自身治學與閱讀的經歷,做了深刻而廣泛的闡釋與解讀。
汪暉
汪暉部分著作
閱讀關乎思考與修養
學術家園:汪委員,您好!我們知道,您的閱讀和治學涉及古今中外,在您看來,古今中外有哪些比較好的閱讀傳統和經驗值得借鑒?
汪暉:談到有關中國古代的閱讀,我們可能經常講到諸子百家、宋明理學等傳統經典。春秋戰國時因為不同政治中心同時出現,不同學派之間發生論爭,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宋代也有很多的思想辯論,在不同門派之間、儒釋道之間以及儒學內部等,這其中,經過不斷的論爭、歷史的積淀之后留存下來的思想,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經典”被傳頌。除此之外,有幾個值得提及的傳統,一個是古老的史傳傳統,在漢代之后,這一傳統有了巨大的發展,是一個寶庫;另一個就是從《詩經》開始的源遠流長、富于變化的文學傳統;再就是從古印度傳入并逐漸中國化的佛教傳統。在西方社會,像古希臘悲劇、古希臘神話等,人們基本上是從中學時代就開始閱讀,這部分內容在中國的大學課程中也會涉及。為什么我們要閱讀經典?因為任何社會的閱讀都有它的基礎性閱讀,而經典閱讀是形成你的社會認同、思想情感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那么經典怎么讀?我覺得,一方面,我們要以歷史的態度去讀,深入文本的細微末節,體會古人或現代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經典不是教條,經典應該是“活”的,你要思考它與當代社會之間有著什么關系,這兩個方面是互相推動的,經典始終處在經典化的過程中,閱讀經典就意味著你要把其他的書排斥出去,這個經典化的過程和閱讀的邊界都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挑戰。比如在中國,除了閱讀孔孟老莊之外,你要思考其他民族和其他文明的經典要不要閱讀,要放在什么范圍內去讀?同時,帶著歷史的眼光去閱讀,也就是在比較之中有所選擇和批判,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歷史上的經典閱讀皆是如此。要從歷史出發,深入理解歷史生活本身,真正將經典歷史化,這是非常重要的。
學術家園:從古今中外的經典到今天網絡時代紛繁蕪雜的碎片式信息,如何深入地閱讀,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此您怎么看?
汪暉:過去我們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社會構造里,今天我們處在全世界都在密切聯系的網絡化時代,所以辨別作品的好壞,需要知識和素養。實際上今天的閱讀,是比過去更加困難的,在今天這樣廣闊的范圍內怎樣深入閱讀?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一個人的一生,除了一般意義上童蒙時代的閱讀,對于成熟的成年人來講,將閱讀和自己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永遠是最重要的。閱讀需要打破邊界,因為生活是沒有邊界的,你總是要帶著對當代的活的問題的再思考去閱讀歷史,而這兩者之間又是很復雜的過程,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概括。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為了解釋今天的現實,要去閱讀很多書,但是如果急用現學,難免就成為實用主義的閱讀,而實用主義閱讀恐怕很難真正了解這本書的來龍去脈,因為它只是為你所用而已。所以一方面,閱讀幫助你理解現實,但是對現實理解的深入反過來也要求你把閱讀更加歷史化。所以也可以說,閱讀總是有所為,但又要無所為,就是不要過于功利性。
閱讀永遠是個人的,既是自我形成的過程,也是自我改變的過程,它完全是依靠自己進行獨立思考的過程,別人的幫助、教學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養成自己的思考習慣,閱讀最終是和獨立思考連在一起的。
除了思考之外,閱讀還關乎人的修養、品位、趣味和人格。比如你是古典文學出身,后來又學了戲劇,你的素養未必馬上專門應用于你現在的工作和對現實的思考,但是作為人的修養是非常必要的。總而言之,我們將其稱為“教養”的過程,對于一個社會文化品位的形成,有時這是起決定性的作用的。閱讀不但培養了我們對自然、感情、文化、社會、政治的態度和判斷,也能夠提高我們對那些未必與我們直接相關的事情的敏感,對他人的狀態的關注等等。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汪暉 全國政協委員 閱讀 讀書 治學 世界讀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