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光影里的40年發展印記:從露天放映到4D、VR……
從一票難求到看啥都有,從露天放映到4D、VR——
光影里的發展印記(改革開放40年·親歷變遷(11))
圖①:1979年冬,黑龍江省黑河市王肅電影院門前,人們排隊買電影票。資料圖片
圖②:2013年11月24日,石家莊一家電影院中的觀眾正觀看3D大片。陳建宇攝(人民視覺)
電影《海王》剛剛上映,楊偉東便帶著7歲的兒子楊天然來到家樓下的4D電影院,準備一飽眼福。提前在網上買好了電影票,父子倆在影院門前的自助取票機上輕松取票,又在影院門口買上兒子愛吃的爆米花。影廳門口,工作人員為他們提供了特制眼鏡,一場愉快的觀影之旅就此開始。
今年51歲的楊偉東是地道的哈爾濱人,從小酷愛電影。“按現在的話說,我就是個‘電影發燒友’。”楊偉東家住在曾經的馬迭爾電影院(如今為馬迭爾賓館)附近,“那時電影院里不像現在這樣提前公布上映影片,很多影片是臨時播放的。每天6點,我都會在陽臺上看影院門口的白熾燈亮不亮,如果亮了,便會興奮地跑下樓。”
“那時候電影太少、太經典,我連臺詞都能背下來。”楊偉東說,小時候最愛干的事,就是將四處求得的電影票一張張鋪滿床,“那時候一個月可能只有2到3部電影上映,只要有喜歡的,我會反復看五六遍。聽說有新電影上映,更是會興奮得睡不著覺,有時為了一部新上映的電影,我能從城東走到城西。毫不夸張地說,每次看電影就像過年一樣高興,這些電影是我純真年代最美好的記憶。”
哈爾濱這座城市與電影院有著很深的緣分。1905年開始,電影院這個新生事物在這落地生根。科勃采夫電影院、亞細亞電影院……
盡管如此,“那時電影種類和放映場次還是比較少,電影票更是一票難求。在亞細亞電影院售票處,我總是踮起腳、伸長脖子,小心翼翼地把二三毛錢的鈔票伸進購票的小窗口,期待著電影票從窗口遞出來。一張影票,可以用來交換任何你能想到的好東西,包括每個孩子都想要的糖果和玩具。”楊偉東回憶道。
除了影院,還有一種更平民化的觀影方式——露天電影。“許多人的仲夏夜,是在公園里看露天電影度過的。盡管只收一毛錢,學生們想天天看還是看不起,為了省錢,我和同學經常趴在公園墻頭‘蹭看’,腳麻、腿酸也渾然不覺,只為那一幕幕精彩片段。”
如今,楊天然已經學會了在網上買票,對于父親過去要在窗口排隊買票和走好幾個小時去影院的經歷,他并不大理解,在他看來,到家樓下的電影院看場電影,已經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可供選擇的影片也五花八門,自己想看什么類型的都能滿足。
“以前要么是硬板凳,要么干脆站著。現在的觀影體驗更舒適了,寬大的沙發椅,安靜雅致的場地,好電影一場買不到,下場總有座。熒幕是大寬屏,還有4D、VR等高科技。”談起40年來的變化,楊偉東很感慨。
從一票難求到看啥都有,改革開放豐富了人們的選擇,可人們對電影的追求和熱愛有增無減,電影對人們的影響依然深邃而悠長。
編輯:楊嵐
關鍵詞:電影 電影院 放映 vr 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