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改革開放40年:高考,改變億萬中國人命運
改革開放40年
高考,改變億萬中國人命運
本報記者 韓維正 彭訓文
1977年冬天,中國570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場。1978年春,他們中的5%(27萬人)走進了各大高校的校園,成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恢復高考后首批大學生入學40周年。40年間,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已從奮進的青年變成了睿智的長者,中國也發生了改天換地的滄桑巨變。
又是一年高考時。高考變遷與人們命運轉折有怎樣關系?高考制度之于我們國家到底有怎樣的意義?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回望高考,更有別樣豐富的內涵。
見證中國高考的時代變遷
1977年10月,23歲的牛大勇從湖北襄樊的五七干校調往河北一個工廠,做汽車修理工。路過北京時,他從親戚處得知,要恢復高考了。“我已經多年沒上學了,初高中基本都沒怎么學,高考怎么考啊?”牛大勇雖然心里沒底,但還是在親戚的鼓勵下,帶著四處搜羅來的初高中教材到了太行山里的一個小三線工廠報到。
牛大勇認為自己剛來車間就想著參加高考,與工廠勤奮工作的作風不符,心理上很有壓力。“所以我白天努力工作,但一下班就什么都不顧了,看書學習、溫習功課直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再抓緊時間看一會兒,就匆匆忙忙去上班,真是爭分奪秒。”
如今,牛大勇已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回憶起當年的高考,他依然感慨萬千:“那時人心思變,改革開放剛要起步,恢復高考給了流落到社會各個角落、家庭背景和人生遭際各不相同的一代青年一個公開、公平的機會。這不僅把人們重新引導上求學若渴的正道,而且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造就了一代中堅力量。”
隨著時代發展,高考制度也在不斷變化。1999年參加高考的杜創然,現在是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實驗高級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他的命運因為那年的高考制度變革而改變:
那一年,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杜創然的家鄉廣東省成為試點;那一年,中斷多年的生物和地理重新變成了高考科目;也是那一年,高考志愿填報從考前填報變成了考后填報。盡管考后填報志愿給他的高考經歷帶來一絲波折,但杜創然依然覺得,“這比高考前填志愿更有指導性,也更加合理了。”
然而,對杜創然影響最大的,還是1999年剛好趕上了中國高校第一次大規模擴招。當年全國的招生人數從1998年的108萬增加到了160萬,整整增加了52萬人。“因為那次擴招,我們宿舍9個人沒一個落榜,或好或壞,大家都順利地上了大學。”杜創然說。
2003年,中國高校自主招生時代大幕拉開。如今在北京一家央企工作的黃先生正是受益者之一。2005年,就讀于湖北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黃先生因成績優異,獲得了參加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的名額。他還記得當時的報名材料需要一份個人申請,展示自己的申請理由、性格特點、愛好特長、相關專業學習研究經歷、學習能力、未來規劃等情況,“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我先寫了個初稿,老師和爸媽幫助修改了好幾次,我才端端正正地把它謄抄在一張紙上,心里既緊張又期待”。
當年冬天,黃先生來到北京參加考試。他回憶說,面試時老師問了一個關于教育改革的問題讓他十分意外,“我就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體建議談了些想法”。最終,他順利成為中國人民大學自主招生資格生,享受人文科學實驗班降10分錄取政策。通過參加2006年高考,黃先生如愿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黃先生表示,參加高校自主招生其實是一種鍛煉,讓自己對大學的認識更加深刻。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