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中國GDP增速放緩但“含金量”很高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稱,經最終核實,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總量為743585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了5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了6.7%,與初步核算數一致(1月5日新華社)。
看到這則消息,給廣大讀者第一感覺就是現在國家統計局的GDP統計數據越來越規范和科學,統計數據的“成色”也越來越高;它標志著我國GDP徹底告別了統計主觀隨意性、數據欠準確性的歷史現狀,GDP數據在全國民眾心目中的可信度也越來越高,經濟“晴雨表”的作用越發突出,為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提供了準確的決策依據。
具體看,這則消息給全社會釋放了兩方面積極信號:
一方面,它向我國及世界各界釋放了GDP統計數據的真實信號,中國GDP是值得信賴的客觀數據,全世界應看好中國經濟并增強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從最終數據與初步核算數據比較看,僅相差542億元,從浩繁和龐大的GDP統計數據上看,這點誤差真的可以忽略不計,按道理即便不調整,對GDP總體增幅也不會產生多大影響。但為了確保GDP統計數據的準確性,為使我國統計質量水平更加可信,國家統計局依然毫不留情地將542億元從中剔除,徹底擠掉GDP統計數據水分。國家統計局的這種做法,徹底消除了過去GDP統計數據中的隨意估摸數據的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統計系統工作人員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和作風,構架了科學的統計制度和統計體系,有效杜絕了統計數據不準、統計數據造假等不良統計行為。
另一方面,它向中國民眾及全世界釋放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背后經濟質量的不斷提高,表明中國政府認真履行向國際社會承諾的把環保放在經濟發展首位的大國責任,加快推進以去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中國經濟增速走出了對數據崇拜的誤區,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有了轉變。
首先,我國2016年GDP最終增速數據為6.7%,比2015年的最終增速數據6.9%下降了0.2個百分點,表明我國GDP增速放緩。而國家統計據并非為了統計數據亮眼而故意放松對統計數據的把關,依然真實反映GDP,這既反映出GDP數據成分純度更高,也反映出我國GDP增速背后的真實故事。其次,GDP增速放緩是對我國經濟現實的真實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真實縮影。由于受國際經濟蕭條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速都呈放緩之勢,在此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在數據上得到了正確反映,告別了過去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長速度,這種速度既符合社會各界對中國經濟發展情況的預估,也展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風貌,讓人很直觀地感覺出GDP增速放緩其實并非壞事,而是經濟發展質量更加向好、經濟增長方式更加有利推動經濟良性循環的客觀需要。
再次,GDP增速放緩背后反映出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經濟任務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是淘汰落后產能、出清僵尸企業、國企改革等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很顯然,GDP增速放緩是受當前我國各項經濟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大環境的影響,這是我國經濟長久、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做出的“犧牲”,因為我國靠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染污的粗放經濟增長模式、低質量高速度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唯有淡化放緩GDP增長速度,讓經濟回歸質量、環保增長區間,才是健康的經濟增速。
最后,GDP增速放緩背后反映出一個最重要的現實是,我國政府已對地方政府改變唯GDP論英雄的業績考核方式,有效破除了“數據出官、官出數據”的怪圈,讓地方政府對待GDP增速回歸理性軌道上,不再將一切重心圍繞GDP這個“指揮棒”旋轉,把工作放在抓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上來,為經濟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消除了GDP統計數據的弄虛作假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并提高了統計數據的質量。
顯然,我國GDP增速雖然放緩了,但其實“含金量”卻大大提高了。(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gdp 數據 增速 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