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經濟半年報的亮色向世界傳遞中國信心
核心觀點
強勁的“經濟韌性”、蓬勃的“中國動力”,并非從天而降,而是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中國方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轉型動力、補齊發展短板、化解潛在風險、凝聚前進信心,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我國上半年經濟數據。中國經濟半年報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結構調整不斷優化,新舊動能正在加速轉換。亮眼的數據使外界對中國經濟越發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OECD)、摩根大通、野村證券和花旗銀行等國際機構,紛紛調高中國經濟年度增速預期。
經濟發展邁向趨穩向好的新階段
從季度數據看,經濟發展最受關注的三個宏觀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業和通貨膨脹,明顯好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預期目標。
2017年,GDP前兩個季度的增長均為6.9個百分點,上半年增速好于6.5%左右的目標預期。更重要的是,GDP增速從2016年連續三個月季度最低的6.7%增速平臺逐步抬升到今年的6.9%,已經持續八個季度保持在6.7%-6.9%區間。特別值得肯定的是,GDP增長不是在“大水漫灌”的貨幣政策下取得的,貨幣發行增長低于以往兩年,5月份M2增長9.6%,6月份只有9.4%,這說明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得到確認,底部特征更為明顯,經濟發展邁向趨穩向好的新階段。
就業不僅是經濟發展中的最重要變量,對于近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更是關乎穩定的重大問題。中國政府年初制訂的就業目標,是要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5%以內。現已完成735萬城鎮新增就業,完成年度預期目標的66.8%。城鎮調查失業率總體走低,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95%,環比下降0.02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更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為近年來的最低水平。
就通貨膨脹的指標看,上半年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 為1.4%,漲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從月度變化情況看,呈現低位溫和上漲的總體趨勢,整體波動幅度不大,既不會出現大的通脹,也不會出現通縮。物價平穩對經濟穩定有較大貢獻,也為宏觀調控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更大回旋空間。
結構調整邁上更為優化的新臺階
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盡管有眾多指標可予以反映,但有三個指標尤其值得關注,即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這三個指標的數值增加,意味著經濟結構調整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從上半年數據看,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4%,比投資高30.7個百分點,而且上升趨勢仍將延續。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依賴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正得到改變,從過度投資轉向更加注重消費,這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有助于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反映產業結構的優化情況。上半年服務業增長快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其占GDP的比重超過54%。從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一般經驗看,第三產業的貢獻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說明經濟結構優化進入轉折點。
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全部進出口的比重上升,對于我國改變長期依靠加工貿易進出口的發展狀況意義重大。上半年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長19.6%,進口與出口都大幅增長。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繼續提升,占進出口總額的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速度超過對外貿易增長的總體速度,達到20.5%。這說明我國的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競爭力得到增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判斷,中國結構調整邁上了更為優化的新臺階。
動能轉換進入新舊更替的加速期
如何提升經濟活力和經濟質量? 關鍵是要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對于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來說,實現新舊動能的快速轉換,重點要靠市場微觀主體的激活與創新驅動力量的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好抓住了以上兩個關鍵點。
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291萬戶,同比增長11.1%,微觀市場主體的活躍程度進一步增加。從投資角度看,民間投資占據全部投資比重的60.7%,成為投資的主力軍。這說明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作用更加凸顯。
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是經濟質量提升的有效保證。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2和4.6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8%和13.1%,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3.9和6.2個百分點,較上年全年分別上升0.3和2.3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說明,新舊動能正在加速轉換,要素投入的推動力量正在衰減,技術創新正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需要強調的是,強勁的“經濟韌性”、蓬勃的“中國動力”,并非從天而降,而是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中國方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轉型動力、補齊發展短板、化解潛在風險、凝聚前進信心,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增長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