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2017年中國經濟“氣質”加速變革
2017,經濟“氣質”加速變革
2017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收獲超預期成績單,并正在努力跨越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的關鍵關口
12月19日,世界銀行時隔兩個半月再次修改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由6.7%上調至6.8%。事實上,2017年以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已經成為多家主流國際機構的“慣常操作”,更有甚者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年之內上調達四次之多。
這背后,是中國經濟2017年以來靚麗的數據釋放出的滿滿正能量:前三季度GDP增速穩定在6.9%,且連續九個季度保持穩定走勢;就業目標再度超額完成;市場銷售增長加快,網上零售增勢強勁;進出口峰回路轉,雙線飄紅;企業盈利大幅改善,多項指標創近五年來新高……
“宏觀景氣、微觀績效、結構調整以及新動力培育都出現持續改善局面,整體經濟呈現‘穩中求進,進中向好’的超預期復蘇態勢,中國宏觀經濟調整取得階段性勝利。”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預計2017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為6.8%,經濟擺脫增速下滑期,經濟新常態步入到新階段。
6. 8%——如果這一業內人士普遍預計的增速最終實現,則意味著中國經濟六年來首次實現年增速加快。
斷言下行壓力消弭為時尚早,但中國經濟顯然在2017年走出了不同以往的步伐。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的話來說,得益于宏觀調控和市場共同作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取得明顯進展,已經初步進入新的增長平臺。
無論是“新階段”,還是“新增長平臺”,都是與“舊”告別。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當然,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的關口尚未跨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提醒,經濟發展方式還未迎來質變,經濟結構調整還未到位,創新能力還未成為驅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
對此,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進中向好”超預期
“延續著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并且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12月14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作出如此判定。
過去五年來,“穩中求進”一直是中國經濟工作的主基調。從增速到就業,再到居民收入,中國經濟“穩”字當頭,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時,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不斷向前推進,“進”和“好”的色彩日益濃厚。
尤其是2017年,中國經濟“進中向好”、“超預期”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這不僅體現在年度經濟增速“有望實現六年來首次加快”,更在于經濟整體“氣質”和“內涵”發生了深刻變革。
“今年經濟最大的亮點是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積累著質變前夜的澎湃動力。
這種變革,從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工業結構調整中就可見一斑。近年來,我國工業穩步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而2017年步伐呈現加快之勢。從相關數據來看,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前11個月,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0.2%、6.8%,10.8%、9.5%,13.5%、11.4%,預計2017年增速大約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的一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多年下滑,預計2017年增速將大幅下滑至3%左右,僅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的一半。
截至2016年,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5.3%,六大高耗能行業占比為28.1%。以目前的走勢推斷,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在“十三五”期間超過50%并無多少懸念。
2017年經濟變革加速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這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尤為重要。
回顧過去一年,從鋼鐵、煤炭去產能年度目標的超額完成,到商品房待售面積、企業負債率、經營成本的持續下降,再到補短板扎實推進……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重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加速落后產能出清,降低企業負擔,增加有效供給,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有所緩解,也打開了產業升級空間,培育起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受訪專家們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著眼于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其不斷推進愈發顯現出積極的成效,對2017年經濟發展勝利收官功不可沒。
創新活力不斷迸發
“中國經濟要保持可持續增長,就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國際合作與發展組織中國研究首席經濟學家馬吉特·莫爾娜的觀點和許多人不謀而合。
事實上,創新對中國經濟發展之意義,已得到越來越多政府、學界和市場的重視。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將創新定位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再到十九大報告將創新明確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已經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中,與要素驅動日薄西山相比,創新也確實在中國經濟發展中釋放出越來越強勁的驅動力。
C919實現首飛,南海成功連續穩定開采可燃冰,“墨子”號完成量子糾纏試驗,“復興號”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試種“海水稻”畝產突破600公斤……從2017年初到歲末,中國取得的創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由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國家,已成功躋身全球創新領導者行列。
“我國創新競爭力不斷提升,創新發展正在進入新階段。”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呂薇認為,我國已將創新放在國家發展的更重要地位,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創新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而2017年由“一帶一路”沿線20國青年評選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無疑是創新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縮影。新一輪科技變革面前,創新不僅帶來技術進步,更帶來模式創新,催生出新業態,激發經濟新活力。
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5G通信、共享經濟……創新活力的迸發使得中國在越來越多的新興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并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
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年)》顯示,受益于創新驅動的數字經濟正在中國呈現高速發展之勢,2016年總體量已達到22.77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占GDP比重超過30%,整體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于全球第二。
在張立群看來,從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到管理創新,多個方面依靠創新因素,對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無疑是一個基礎性的支撐。
“中國在世界研發領域里占有重要地位,創新占GDP的比重正在追趕歐洲。”《時代》雜志法國版在文章《中國,技術創新的新成員》中指出,得益于中國政府支持建設研究中心、科技園區并完善保護創新的法律,積極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繼“世界工廠”后,中國將成為“世界實驗室”,成為技術創新的“孵化之地”。
乘勢跨越新關口
“2017年中國經濟穩增長取得階段性勝利、韌性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將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展望2018年,劉元春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道出了自己的觀點。
對此,張立群也持有類似看法。在他看來,中國經濟將在2018年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起步時期,經濟增長保持大體平穩的同時,新特點將日益明顯。
不過,專家們同時也強調,盡管步伐穩健,但中國經濟尚未完全跨越至高質量發展階段。突出表現在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積累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一是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一些區域發展不充分。二是產業發展的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和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三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高質量實體經濟供給不充分。四是經濟增長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綠色經濟發展不充分。五是城鄉發展不平衡,社會民生領域發展不充分。
黃群慧特別提到,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主體的實體經濟,存在供給質量不高、結構不平衡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系的重大問題,是制約我國經濟體系現代化水平提高、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的關鍵問題。
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要長期堅持”的同時,指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8項重點工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核心是創新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黃群慧告訴本刊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8項重點工作之首,就在于其是實現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關口跨越“最主要、最關鍵的‘攻關利器’”。
“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大戲才剛剛開始。”王軍認為,伴隨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方式持續轉變,新舊動能轉換加快,中國經濟質變漸行漸近,終將實現脫胎換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宮超)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中國 創新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