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空間結構優化的“一箭三雕”之效

2017年12月19日 09:33 | 作者:侯永志 何建武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W020171017262479333648

從區域層面來看,發展的不充分表現為區域經濟效率有待提升;發展的不平衡表現為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對落后于經濟建設,區域發展的包容性不足和不可持續。因此,解決當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效率不高、包容性不足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已成為今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

空間結構優化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重要源泉。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濟效率的提升就是結構調整優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效率快速改進的主要源泉就在于空間結構的優化。過去三十多年來,大量的低效率甚至是過剩的生產要素不斷地從農村向城市集聚,從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從中西部向東部沿海地區集聚,這種空間結構的調整帶來了集聚效應的發揮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最終促進了要素效率的快速提升。為了進一步優化空間結構,釋放區域經濟效率提升的潛力,十九大報告指出,今后要“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空間結構優化是縮小區域差距、提升包容性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經濟都得到快速發展,但區域經濟的發展并不平衡。雖然近些年來區域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區域差距依然較大。這種較大的差距恰恰反映了空間結構的不合理。為了解決這一不合理的空間結構,推動各地區走向共同富裕,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

空間結構優化是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前,一些地區生態環境的壓力凸顯,很大程度上是由區域分工格局與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不匹配造成的。緩解生態環境壓力,需要按照不同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要求優化空間結構,促進形成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為了調整生產力布局,促進可持續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總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解決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是要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和改善基礎設施推動區域空間優化,提升區域經濟增長的效率,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區域經濟格局。(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空間結構 區域 優化 發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