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有度”是宏觀調控理念的重大調整
宏觀調控是政府“看得見的手”的典型代表。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同歷史階段,立足發展改革全局,我國宏觀調控的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我國宏觀調控理念再度發生重大調整。第一次是十八大提出“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對調控行為本身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提出要求;第二次是十九大提出“宏觀調控有度”,對宏觀調控的疆域和效度提出要求。這兩次調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經濟體制改革領域的具體體現。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宏觀調控有度是宏觀調控部門制定政策必須遵循的工作總要求,將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體制保障。不管是制定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還是創新宏觀調控工具和手段本身,都要緊扣“宏觀調控有度”這個新理念和總要求。總體看,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成經濟強國過程中,實現宏觀調控“有度”,必須處理好三大關系。
首先,宏觀調控應處理好市場與政府關系的“度”。宏觀調控觸及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即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是解決新時代基本矛盾的關鍵,面對人民群體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升級和美好生活需求,只有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形成有效的高質量供給。政府則須緊扣不平衡、不充分和市場失靈問題,做到“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為此,“度”的掌握就是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起來。從我國經濟諸多領域仍然處于市場化改革的現實看,未來的關鍵是規范和優化政府職能并加以制度化,更多運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政策工具加以調控,減少對市場機制的傷害和擠占市場空間。這正是“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和“宏觀調控有度”的現實邏輯,也因此,在新時代經濟體制“三個有”框架內,切實做到“宏觀調控有度”是“保障市場機制有效”和“微觀主體有活力”的前提。
其次,宏觀調控應處理好長期和短期之間的“度”。長期以來,宏觀調控被賦予濃重的短期色彩,主要是圍繞“穩增長”或“保增長”目標刺激投資,對長期性、結構性問題關注不足。然而,當前我國經濟已經步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宏觀調控必須處理好長短期關系,對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進行統籌考慮,實現多元目標的綜合平衡。特別是,從長周期看,當前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運行會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宏觀調控必須對這種階段性現象作出識別,保持定力、切忌盲動。同時,依托國家發展規劃,繼續優化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體系,完善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的宏觀政策協調機制,有效引導市場資源朝著十九大提出的各項戰略意圖和中長期發展目標配置。當然,為了打贏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宏觀調控還應該緊扣風險因素,調整好發展和監管的天平,有效防范經濟金融系統性風險。
第三,宏觀調控應處理好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度”。這是新時代擔當負責任大國角色、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對宏觀調控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國已經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宏觀調控決策不僅要考慮內部因素,也要考慮外圍因素對我國的影響和我國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更加重視“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特別是在我國不斷走向世界舞臺中心,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建成經濟強國的情況下,我國經濟政策的全球影響越來越大,國際社會的關注度和要求我國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這對妥善處理宏觀調控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宏觀調控必須以全球視野,雙向評估政策外溢效應,在國家利益和全球責任方面求取平衡,并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經濟部處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宏觀調控 經濟 理念 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