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說下消費者權益的“互聯網+”
“法治”“安全”“民生”“責任”……這些詞匯矩陣,表明每一年“315”的側重點和主題都在發生著改變,從中管窺的,依然是對消費者權益的落腳。隨著今年“315”的臨近,消費者權益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就在近日,美團點評數據研究院發布消費警示報告——《315生活服務消費一星評價大數據》,該報告基于美團點評超過6億消費者的點評數據,對產生的3億條消費評價進行了分析。大數據揭示近一年消費者更看重品質,消費者對服務與環境要求更高。
因為根植于互聯網的服務屬性,美團點評有了積累“原汁原味”消費數據的先天優勢。也是基于互聯網信息共享的特性,消費者點評數據有了線上線下服務的權威參考。從美團點評大數據中可以預知的是,未來,不管線上、線下,消費者權益的集中點,將持續性地往高品質消費聚攏。這也是旨在提供中高端產品供給側改革的發展之必然,也是互聯網時代帶動消費方式豐富化之成果。
消費者對于權益感知的變化,也越發區域細化。美圖點評就有一條有趣的分析顯示,對餐廳消費的投訴反映,用戶大多可以忍受排隊等位,但卻不能忍受“龜速”上菜。這種“有性格”的投訴,反映出國民經濟提升之后消費水平的水漲船高——生活原本就不是將就,而是講究。
而“口味”“衛生”等以往“315”飲食行業投訴的“老面孔”,仿佛高燒已退,消費者對投訴的口徑,明顯走進了“最后一毫米”,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當然,這也是我們所樂見的。不過,雖然市場在監管高壓之下在努力完成自我凈化,其進步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地是,其改進的空間依然不小。
大數據,數據一定是最有發言權的。數據顯示,高、中、低三個檔位的消費水平差評率分別是3.5%、2.99%、2.7%,呈現出整體消費者消費水平越高,對商家評價越嚴格的趨勢。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財富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品質消費人群規模將持續增加。這些人,正在進入或已是中產階級,他們所消費的產品不再是僅僅解決眼前需求,而是彰顯自身價值和形象定位。尤其是對服務和環境的要求,更是以精準和細節來做打分。而因為知識和閱歷的豐富,他們對權益的訴求也越發敏感和直接。這些人的“先知先覺”,把消費者權益的門檻拔高不少。此番語境,可以在315投訴中得到驗證。
以中產階級為代表的品質消費者,更愿意通過互聯網來表達自己的權益訴求。這是消費者與“互聯網+”的深度擁抱:既是先進工具的拿來就用,也是消費信息的無私分享。后者,也讓美團點評搭上大數據的“順風車”,完成了高質量的315生活服務大數據的“作業”。不過,也要看到,美團所處的網絡訂餐O2O領域中,消費投訴趨于高發,且又有回歸到“食品安全”這個老梗上的趨勢。
去年,今年央視的“3·15”晚會,就曝光了網絡訂餐平臺“餓了么”。食物制作現場“污水橫流”,廚師“嘗完的菜扔回鍋里”,讓人對“互聯網+”下的食品安全沒了安全感。幾乎是整整一年后,又有媒體披露網絡訂餐平臺亂象:多店共用同一證照、多家外賣資質造假、無證商家借證上線外賣平臺等等。這不啻是對食品安全的警報亮起。
前文所提到的消費者對于“品質服務”的注重,卻在網絡訂餐領域被部分消解,并回歸到食品安全的根本問題上。但這不是倒退,而是“互聯網+服務”出現的階段性問題。新業態的市場秩序之建立,很大程度需要消費者的感知來作為反饋,以制定條條框框。但不能把這種“懷柔”看成是創新的試錯。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不分線上與線下,健全完善網絡食品經營主體,加強對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的專項檢查評估,都顯得迫在眉睫。畢竟,在沒有一個更為高級的技術革新出現之前,互聯網依然是這個時代行業搭配的最優選擇,因此,我們無法將就。
現在的情況是,互聯網一邊作為輸出產品和服務的平臺,一邊是產生維權和投訴的工具,兩者屬性疊加,卻不構成沖突。這也給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課題,那就是“互聯網+”下的權益保護,該如何從虛擬走向現實。“數字化生活”的步伐不減,基于這個領域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就要小步慢跑,最好是先入為主,以立法的形式,完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硬性制定。否則,“互聯網+”派生出來的消費者投訴,就可能是“年年歲歲花相似”。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消費者 權益 數據 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