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京津冀走出“一畝三分地”
協同發展不是甩包袱,而是打開各自的家門,在更大空間上進行資源調配、產業布局,從而實現互利共贏
這幾天,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北京景山學校分校迎來春季學期的開學季。燕趙大地上,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一樣讓群眾受益的,還有“軌道上的京津冀”和“家門口的名醫生”等亮點。自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三地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聯動熱情,催生出越來越多惠及廣大群眾的發展成果。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首都經濟圈,正在悄然成型。
“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绷暯娇倳?年前在座談會上的要求,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基本方法論。而打破“一畝三分地”的舊思維,并不那么簡單。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產業轉移、人口調控,是不是在甩包袱?協同發展,天津的比較優勢在哪里?缺乏先進技術和資金支持,河北怎樣才能吸引高層次人才?3年前,諸如此類的現實問題,讓三地的各級領導干部備感棘手。找到協同發展的抓手,需要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上做文章,在參差多態的發展中尋找共同發展的密鑰。
京津冀地區3年來的發展表明,協同發展不是甩包袱,而是打開各自的家門,在更大空間中進行資源調配、產業布局,從而實現互利共贏。3年來的發展,也有力證明了這一點:僅2016年,北京向津冀兩地的技術輸出額就達154億元,同比增長38.7%;打通高速公路、國省干線“斷頭路”“瓶頸路”800多公里,讓區域交通更加方便快捷;通過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互認等政策,打破區域限制,免除人才流動的后顧之憂;科學安排功能承接布局,實施產業、平臺和項目“三級清單”管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政策舉措,使三地發展在開放中對接、互補,朝著頂層設計目標不斷邁進。
作為一種開放性的發展思維,協同發展不僅是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世界上城市群發展的有益經驗。從全球范圍來看,以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等為代表的發展模式表明,城市間協同發展產生的綜合競爭力和治理能力,遠超各個城市單獨發展的總和。以治理霧霾為例,單獨一地發力,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共享同一片藍天,必須依靠三地之間的聯防聯控。據介紹,未來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三地將進一步完善聯合會商、預報預警和聯合執法機制,擴大區域生態空間,讓三地群眾享受更加清新的人居環境。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充滿機遇也不乏挑戰。應對這場有關治理能力和發展思路的大考,可做的還有很多。不久前,一則“每天花225元,從滄州坐高鐵到京上班”的新聞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類似于異地工作生活的選擇,體現出群眾對未來更多的期望。如何讓三地的交通進一步融合,使群眾出行更加省錢省心?北京進行產業轉移,周邊城市熱情都很高,但如何避免承接過程中的同質化競爭?區域內城市在發展的同時,又怎樣避免大城市病,讓群眾生活更加舒心?諸如此類的問題,依然需要在改革進程中予以正視和解決。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云筆。京津冀城市群區域面積占全國的2.3%,人口占全國的7.23%,包含眾多周邊城市,更對全國相關區域的試驗有借鑒意義。在整體協同發展的引領下,激發起古老區域的生機與活力,不僅事關三地群眾幸福感的提升,也將為中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引擎。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2日 05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發展 京津即 協同發展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