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數字背后的“中國信心”
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2016年我國GDP增速預計全年可在6.7%左右,經濟總量會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增量大約是5萬億元。
一年前,曾有少數西方媒體預言,中國經濟“硬著陸”難以避免……如今,無論是從中國經濟的表現,還是從發展的態勢、走勢和趨勢來看,這些預言都不攻自破。
6. 7%左右,這是一個沉甸甸的數字,其背后彰顯著令人振奮的“中國信心”。
“信心”源自中國對全球經濟的真實貢獻。從世界各國的橫向比較來看,這一年,我國舉辦G20峰會,推進全球化進程,舉起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旗幟,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為世界經濟貢獻了不可小覷的中國力量。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報告,2016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速貢獻了1.2個百分點,美國和歐洲分別是0.3和0.2個百分點。按此比例,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
“信心”源于中國經濟內部正在萌發的新動力。過去一年,創新驅動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現在平均每天新設的企業達到1.5萬戶,活躍度始終保持在70%左右。一些產業邁向中高端,一些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興產業領跑創新增長,傳統產業正在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正在加快推進。日前,《全球創業觀察》雜志對中國的創新創業做出評估,稱我國早期創業活動指數為12.84,位居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前列。
“信心”源自改革攻堅的穩步推進和積極進展。“十三五”開局之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三去一降一補”初見成效。尤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的體現,簡政放權不斷深化,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截至去年年底,國務院部門的各類審批事項已經取消了620項左右,不少地方與部門取消和下放的比例更大,非行政許可的審批已經完全取消。同時,商事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開展證照分離的改革試點,優化了企業營商環境。
改革攻堅,須臾不可松懈。今年,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內外環境依然復雜嚴峻,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工作的一條主線,只要堅定信心、保持恒心、守住初心,我們就能贏得這場攻堅戰的勝利。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中國 中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