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不必過度解讀中國企業“走出去”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建廠,是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的創新網絡、制造網絡和市場網絡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走向國際化、構建全球商業版圖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到海外投資,不僅可以推動我國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和資源配置更加國際化,也可以倒逼國內企業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減少“中國制造”進入國際市場的阻力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福耀玻璃斥資6億美元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建廠的新聞引發各界關注。隨著這條新聞持續發酵,一些媒體更是驚呼“曹德旺跑了”。
其實,近年來,像福耀玻璃這樣到海外去投資辦廠的中國企業不勝枚舉。例如,國內工程機械領域的龍頭企業三一集團早已經在印度、巴西、德國和美國建立了工廠;比亞迪、力帆等國內自主品牌巨頭也已在海外改擴建工廠,積極拓展“中國汽車制造”的市場等等。
中國企業紛紛到海外投資建廠,是基于企業自身戰略布局而做出的投資決策。這些中國企業“走出去”,有的是為了獲得技術,有的是為了獲得市場渠道,有的是為了獲得資源,但總的來說都是為了企業轉型升級和獲得更好的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敞開大門搞建設,大規模、高水平地“引進來”。30多年來,憑借著在生產要素領域的比較優勢和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吸引了全球許多投資者的目光,一大批國際跨國企業來華投資。這些跨國資本和跨國企業的到來,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寶貴的管理經驗、眾多的國際化人才,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中國企業競爭力的進一步增強,一些行業和企業積累了較為充裕的資金,部分生產技術、工藝水平、管理能力在國際市場上也具備了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滌蕩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具備了“走出去”參與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能力,也有打造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動力。
從政策層面看,中國政府始終積極鼓勵國內優勢企業跨出國門,積極探尋中外產能合作,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提高中國產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推進外貿結構優化升級,使中國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推動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建設,使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互動持續加深。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大踏步地邁上了“走出去”的征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500多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金額1069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3%。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規模在擴大、領域日趨多元化,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更是呈現爆炸式增長,我國已經成為直接投資領域的資本凈輸出國。
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實力企業到海外投資建廠,是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的創新網絡、制造網絡和市場網絡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走向國際化、構建全球商業版圖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到海外投資,不僅可以推動我國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和資源配置更加國際化,也可以倒逼國內企業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更能幫助中國企業繞開各種貿易壁壘,減少“中國制造”進入國際市場的阻力。
總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建廠、收購并購,原因是國際市場有需求、中國經濟有能力、政府政策有支撐、企業有主動“走出去”的動力。我們應該用更加客觀而理性的眼光來看待中國企業“走出去”,大可不必對中國企業海外建廠過度解讀,更不能因此對中國制造失去信心。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企業 中國 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