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2016年中國經濟緩中趨穩
2016年中國經濟緩中趨穩 供給側改革成效顯現
●年初以來,工業企業各月利潤均保持增長,改變了2015年利潤下降局面,從產業鏈看,利潤大幅回升的行業集中于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中上游行業。
●美國加息與歐洲和日本繼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相互矛盾,將導致強勢美元;2017年的資金流出壓力和人民幣貶值預期均可能上升。人民幣加入SDR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加速貶值,截至2016年12月29日,已突破6.95元/美元。明年IMF對人民幣匯率管制措施將進行更嚴格的評估,給目前的人民幣資本管制增加難度。
●2016年前三季度形成了經濟增長L型走勢的弱平衡格局,但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并沒有完全解決,2017年經濟增長仍有下行壓力。應抓住經濟緩中趨穩的時機,化解經濟中潛藏的風險,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2016年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供給側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經濟增長積極性因素增多,但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風險仍然存在。2017年需要重點關注外部沖擊,堅持穩中有進的總基調,抓住時機深化供給側改革,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和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方法,在保證國內需求基本平穩的前提下,化解經濟中潛藏的風險,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2016年經濟增長緩中趨穩
2016年前三季度GDP增長保持6.7%,預計全年經濟增長6.7%左右,比2015年降低0.2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呈現緩中趨穩的L型態勢。
1. 工業生產和消費增長基本平穩,投資增速小幅回落
一是工業生產同比增速企穩,略有回升。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加6.0%,連續六個月保持今年以來的新高點。10月和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環比分別增長0.50%和0.51%,環比增速與二、三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速分別為6.1%和6.2%。二是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2016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4%,今年以來基本保持這一增速。三是固定資產投資小幅回落。1-11月份全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3%,比去年同期降低1.9%,三季度低于上半年增速,四季度比三季度略有回升。
2.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雖然經濟增速比去年有所回落,但經濟總量仍保持中高速增長,服務業發展較快,就業形勢較好。一是城鎮新增就業。1-9月,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二是失業率。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是4.04%,低于全年4.5%的控制目標。同時,我們從調查失業率來看,9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這也是自2013年6月以來第一次低于5%。三是市場的供求關系。據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數據顯示,在三季度市場求人倍率是1.10,反映了市場招聘崗位的供給數還是大于需求人數,總體上就業比較穩定。
3. 制造業增長趨穩,延續平穩增長勢頭
2016年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延續上行走勢。生產指數為53.9%,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上升,繼續位于臨界點之上,表明制造業生產持續加快。新訂單指數為53.2%,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上升,高于臨界點,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保持增長態勢。分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PMI為53.4%和50.1%,分別比上月上升0.9和0.2個百分點,均高于臨界點;小型企業PMI為47.4%,低于上月0.9個百分點,繼續位于收縮區間,降幅有所加大。
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積極因素增多
1. 經濟結構調整繼續優化
工業增加值的行業結構繼續優化。一是出口形勢有所改善。今年以來的出口回升勢頭得以延續,1-11月份的出口交貨值累計增速由負轉正。二是采礦業累計增速持續下降,從2016年7月份轉為負增長0.4%,11月份采礦業增加值累計負增長0.9%,降幅較7月份擴大0.5個百分點。三是制造業總體增速企穩并有所加快。從6月份到11月份,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一直保持6.9%,增速比前5月高0.2個百分點。其中汽車行業增速保持高增長,
投資結構優化。首先是第三產業投資仍保持兩位數增長,而且增速略高于去年。1-11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分別增長21.9%、3.3%和11.3%,一、二產業投資增幅分別比去年同期低6.8%、4.8%,第三產業投資比去年高0.3%。主要原因是:旅游、文體、健康等相關領域投入快速增長;科研、教育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其次,工業投資結構繼續優化。1-11月份,采礦業投資增速持續負增長20.2%;但制造業投資增長3.6%,增速比1-9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持續向好。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來工業技改投資增勢良好;新舊發展動能轉換步伐加快,工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較快,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下降。
2. 新經濟發展迅猛
在創新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新經濟在我國正在快速成長。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新動能新產品加快蓄積。網上零售額快速成長。今年1-11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75萬億元,同比增長25.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1%。新經濟的快速成長對我國傳統經濟下滑的影響發揮重要的對沖作用,減少了我國國民經濟下行的壓力。可以預期,新經濟對未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必將產生更加重要的推動作用。
3. 供給側改革效果繼續顯現
“三去一降一補”繼續取得新成效。(1)去產能繼續,工業產品持續去庫存。2016年4-10月,工業產品庫存連續七個月同比負增長,這是2009年11月份以來首次出現。其中6月份工業品庫存同比降幅達到負1.9%個百分點,庫存達到低位后,出現補庫存,2016年11月份產品庫存同比回升0.5%。(2)工業企業去杠桿。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14%,比去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點。(3)房地產去庫存。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6個月減少,11月末比10月末減少427萬平方米,1-11月份累計減少超過2758萬平方米。(4)工業企業降成本。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5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3元。財務費用累計下降5.8%,其中利息支出累計下降7.8%。(5)補短板與穩增長相結合,效果顯著。1-11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8.9%,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9.7%,比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為全部投資增速回穩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4. 供給側改革推動PPI同比大幅回升,并帶動工業企業利潤指標出現局部改善
去產能導致上游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回升,PPI降幅持續收窄。2016年PPI環比持續正增長的態勢拉動PPI同比指標從2015年12月的-5.9%連續回升,9月PPI同比漲幅回升至0.1%,結束了持續54個月的負增長,扭轉了2015年的結構性通貨緊縮預期。2016年11月PPI同比上漲3.3%,環比上漲1.5%。
年初以來,工業企業各月利潤均保持增長,改變了2015年利潤下降局面,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0334.1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PPI快速回升支撐利潤改善,行業間利潤分化。PPI和PPIRM(滯后6月)的增速差在11月從5.6%跳升至7.1%,工業生產保持穩定,PPI回升仍舊是支撐利潤改善的主要因素。從產業鏈看,利潤大幅回升的行業集中于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中上游行業。
5. 房地產投資回升對穩增長具有積極作用
2016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房地產消費的政策,房地產市場通過銷售增長帶動房價上漲,進而推動房地產投資、開工面積、土地購置面積、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增加,對穩投資產生了積極作用。(1)1-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3.5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4.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4.5%。11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億平方米,比去年12月底減少275.8萬平方米。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0.25萬億元,同比增長37.5%,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39.3%。(2)1-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3萬億元,同比增長6.5%,比上年同期加快5.2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4.8%。房屋新開工面積15.1億平方米,同比增長7.6%,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10.5億平方米,增長7.9%。(3)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9億平方米,同比下降4.3%;土地成交價款7777億元,增長21.4%。(4)1-11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5.0%。(5)1-11月累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0979億元,同比增長19.1%;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29780億元,同比增長12.6%,扭轉了2015年大幅負增長的局面。(6)2016年前三季度房地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8.02%,拉動GDP增長0.5個點,建筑業拉動GDP增長0.4個點。
2017年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點
1. 外部沖擊風險
一是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總體疲軟。根據IMF《全球經濟展望(2016年10月)》的預測,2016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2017年增長3.4%。發達經濟體增速依然緩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僅將溫和增長。
二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沖突日趨加劇。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發達國家一直深陷結構性問題,經濟改革遲滯,經濟復蘇緩慢,保守主義傾向抬頭。西方反全球化思潮表現得愈發明顯,這可能會遏制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勢頭,甚至在一些國家還可能出現“逆全球化”進程。美國經濟增長、勞動市場以及住房市場、企業活力等因素好于歐洲和日本,美國加息與歐洲和日本繼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相互矛盾,將導致強勢美元;英國投票退出歐盟的影響仍有待充分顯現,預計未來將導致全球金融條件收緊,強化美國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力。
三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復蘇并不穩固,與之相伴的是國內風險的加劇,尤其是繼續依賴信貸驅動經濟增長導致最終發生破壞性調整的風險增大。具體而言,巴西的消費者和商業信心似乎已經觸底反彈,然而,政治和政策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給經濟前景蒙上陰影。石油價格的上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俄羅斯經濟困境,目前預計其今年GDP的下降幅度有所縮小,但鑒于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瓶頸以及制裁對生產率和投資的影響,經濟強勁復蘇的前景暗淡。
四是美國通脹預期推升利率和美元匯率。美國新總統提出的降低所得稅、擴大基建規模、遣返移民等政策趨向于推升美國通脹水平,由于通脹預期升溫,預期美國會進入到加息周期,因而美元會持續走強,資金也會持續回流美國,這會導致新興市場資金持續流失。美元升值又有助于降低進口價格,控制通貨膨脹。上述政策搭配產生的一系列循環將延續至美國貿易逆差重新大幅上升到新的臨界點。
2. 國際經濟環境決定我國出口難有大改觀,貿易順差縮小
2016年1-11月累計,按美元計價出口下降7.9%,進口下降6.5%,貿易順差4720.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622億美元。按出口重量計算,出口累計同比負增長7%。2017年我國進出口仍會受到以下因素制約:(1) 外需持續低迷、傳統競爭優勢減弱、部分主要市場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大幅度減值,導致我國出口增長放緩。(2)進口方面,去產能措施壓縮大宗商品國內供應,大宗商品價格從底部回升,導致鐵礦砂、鋼材、成品油等進口量累積同比增速從底部回升,上游企業的補庫行為可能帶動進口的環比和同比的進一步改善。大宗金屬礦產品進口量和價格雙雙上漲,原油價格上漲,都會帶動進口額同比上漲。(3)前述兩方面因素可能導致貿易順差收窄。
3. 實體經濟雖從底部回暖,經濟仍有下行壓力
2016年實體經濟從底部回暖,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回升,主要依靠供給側改革預期推動PPI從底部回升,房地產市場回暖帶動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回升,以及財政支持基建投資保持20%左右增速三個方面產生的推動力。目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存在下行壓力,尚未出現固定資產投資周期性回升的苗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可能放緩繼續。后續基建投資繼續保持20%以上增速的可持續性存疑。以遼寧為代表的局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崩塌未見好轉后。1-11月遼寧工業增加值負增長15.7%,降幅比1-8月份擴大1.8個百分點;1-11月累計,遼寧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幅同比下降63.6%,降幅比1-2月份擴大41.9個百分點。
4. 房地產市場超預期發展產生的潛在風險
2016年房地產市場超預期發展對穩定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負面影響在2017年需要關注。(1)信貸資金過多流向居民按揭貸款,居民部門加杠桿,資金脫實向虛嚴重,不應一味依賴房地產支撐經濟增速,導致中國走上類似日本和美國的房地產泡沫之路。2016年4月到8月,新增居民戶中長期貸款每個月都高于新增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到2016年6月份以后,年度累計新增居民戶中長期貸款占中長期貸款的比重首次超過50%,這是有史以來的一個新現象。房貸快速增長,居民債務率和杠桿率也快速攀升,居民部門債務率(居民部門存量債務/GDP)從2015年的17.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40%,存量房貸占GDP比重從2011年的15%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4%。盡管杠桿率和債務率仍明顯低于2007年“次貸”危機前美國的水平,也低于20世紀90年代樓市頂峰時日本的水平,但在發展中國家中已處于中高水平。(2)房地產市場調控對投資和銀行盈利指標會產生負面影響。2016年3季度,隨著新的因城而異的調控政策出臺,房地產市場總體處于回落態勢。2016年10月份,部分城市采取了更嚴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商品房銷售面臨放緩,土地成交面積較低最終將拖累房屋新開工,房地產投資也可能會相應下行。2016年中國的銀行體系不良貸款有所上升,2016年6月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1.43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雖然目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只有1.75%,但是對于不良貸款規模和不良貸款比例雙雙升高的趨勢需要保持警惕。
5. 資本外流壓力和人民幣貶值預期可能上升
四季度和2017年的資金流出壓力和人民幣貶值預期均可能上升。(1)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好于其他發達經濟體,美國新總統計劃推出的保守主義擴張性經濟政策傾向于推升通脹預期,美聯儲進入緩慢加息進程的概率上升。(2)2014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大幅下降。今年1-11月份,外匯儲備累計減少2787.6億美元,11月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05萬億美元。(3)人民幣加入SDR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加速貶值,截至2016年12月29日,已突破6.95元/美元。明年IMF對人民幣匯率管制措施將進行更嚴格的評估,給目前的人民幣資本管制增加難度。
2017年經濟形勢預測
1. 經濟增速略有回落
綜合前述分析,當前國內外市場需求總體仍然偏弱,2016年形成的弱平衡格局很容易被打破。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基建和房地產投資也有下行壓力。工業經濟運行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部分地區和行業的持續下滑現象尤其需要我們保持高度警惕。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任務“三去一降一補”雖然初見成效,仍需在確保經濟下行不突破底線的前提下進一步推進供給側改革。2017年宏觀經濟走勢將圍繞供給側改革與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雙重目標而展開。受去產能、去泡沫、和清理債務等因素影響,資金供需萎縮制約投資回升,經濟增長仍有下行壓力;物價方面須防止去產能力度過大導致收入下降,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沖擊;房地產銷售已出現回落態勢,房地產投資回落的可能性加大。
2. CPI基本平穩,PPI同比趨向正增長
從近期數據來看,2017年物價走勢更趨復雜。一是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發達經濟體物價已出現分化。2016年11月美國CPI增幅為1.7%,與2%的通貨膨脹目標較為接近;歐元區和日本保持0.5%左右的增幅,物價仍處于低迷。二是部分新興經濟體仍處于滯脹,經濟衰退,物價漲幅高于發達經濟體。2016年三季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經濟增長分別為-0.4%、-2.7%和0.7%;11月份消費物價分別上漲5.8%、7.0%和6.6%。這些國家物價漲幅已經開始回落。三是英國公投、美國新總統的政策不確定性為今后二年全球經濟增加新變數。四是PPI同比正增長的時間延續之后可能傳導至CPI。五是供給側改革相關的重點任務對物價具有復雜的影響。一方面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的推進在短期內制約經濟擴張,會降低居民收入增長預期,另一方面又會在供給側壓縮產品供給,在一定程度上會推動物價上升,這兩方面的作用分別影響CPI和PPI,最終PPI的變化又會傳導至CPI。
基于國際油價維持在50美元左右、財政赤字比率保持3%、市場利率被動適應美元利率、人民幣匯率貶值3%等基準假設,預計2017年CPI上漲2.6%左右,PPI增長3%,經濟增長6.5%左右,消費品零售增幅為10.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幅8.0%左右;房地產投資增長4.4%,貨幣供應和信貸分別增長12.5%和12.8%左右??傮w上,2017年通過財政政策繼續加力增效,深化供給側改革,預期經濟繼續企穩,物價漲幅略微回升,消費品零售增速基本平穩、固定資產投資、貨幣供應的增幅也基本平穩,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略有下移。
2017年宏觀調控思路和對策建議
2016年前三季度形成了經濟增長L型走勢的弱平衡格局,但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并沒有完全解決,2017年經濟增長仍有下行壓力。應抓住經濟緩中趨穩的時機,進一步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和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方法,在保證國內需求基本平穩的前提下,深化供給側改革,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化解經濟中潛藏的風險,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1. 把握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弱平衡格局,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
針對弱平衡格局的脆弱性,2017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可以繼續設定為穩中求進?!胺€”,就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重點是防止經濟增速下行突破底線,做好托底政策;“進”就是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創造新供給和新需求,建立適應新要素供給特點的經濟運行體制機制,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通過實體經濟的平穩增長逐步化解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風險。
2. 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之間的平衡,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
有效協調穩增長與促改革兩大目標?!笆濉逼陂g,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為保證改革順利推進,需要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保持短期經濟穩定增長。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穩增長任務艱巨。對宏觀經濟加強預調微調,注重相機調控和靈活調控,需要更好協調穩增長和促改革兩個目標。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期間中央經濟工作的一條主線,穩定短期經濟增速的目的是為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是為改革服務的。通過改革競爭,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嚴格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做出的系統部署,扎實深入地推進各項改革。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銜接性。經濟領域的改革通常需要多位一體協同推進,然而各構成元素的難易程度卻并不同等,應防止改革不同步的情況。
3. 把握總體經濟增長與區域性發展之間的平衡,降低各種結構性矛盾。
(1)加大力度推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全國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布局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協助這些地區淘汰落后產能、破除發展瓶頸、建立充滿活力的市場機制、增強政府服務功能,大力推進這些區域的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區域性經濟衰退早日結束。(2)在統一城鎮化發展規劃的前提下,因城而異制定房地產調控政策。房地產市場冷熱不均的根本原因是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要著力推進均衡發展和協調發展,縮小區域性地區差距和城鄉差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以產業發展帶動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統一協調推進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醫療和教育制度,引導人口合理有序流動,因城而異制定房地產調控政策,緩解房地產市場嚴重分化的局面,化解局部城市的潛在泡沫風險。(3)通過改革化解城鎮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繼續推動“雙創”,妥善解決結構性失業。依靠加大“雙創”鼓勵力度解決一批,通過開展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解決一批,再通過社會政策托底一批。以戶籍制度改革為重要抓手,扎實推進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進一步促進勞動力跨區域流動。人力資本投資力度繼續加大,為適應和引領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的未來勞動力市場積蓄動能。
4. 把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平衡,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可以更好地體現結構性政策的作用。一是擴大赤字規模,進一步提高財政赤字率。二是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根據經濟轉型的目標要求,削減不合理開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PPP投融資力度,重點支持民生、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三是繼續處理地方政府和固有企業債務,通過債務置換、規范化債轉股等舉措,降低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債務杠桿。穩健的貨幣政策需要與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保持利率位于適度的低水平,提供市場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同時通過結構性的信貸政策防止流動性過多產生資產泡沫;積極應對美國加息的影響,加強資本管制,保持匯率在可控制范圍內基本穩定;同時密切關注PPI上漲對CPI的影響,防止PPI過快上漲傳遞至CPI演變為消費物價的過度波動。
(課題組負責人:高培勇 執筆人:汪紅駒 汪川)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投資 改革 供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