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范曉光:信念如鋼
“最后撤離的肯定是領導干部”
2003年,中央軍委任命范曉光為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能夠來到當年父親長征戰斗過的地方工作,我感到很有意義。”
“利用下部隊的工作機會,懷揣著父親的回憶錄,我沿著父親的足跡,重走長征路。幾經探尋,我終于在班佑河邊找到了當年紅軍烈士的殉難地,如今那兒已變成了一片紅樹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1998年王平去世后,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曾回憶,上世紀60年代他曾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聽過時任學院政委的王平做報告,說到長征過草地犧牲的班佑烈士時,老人不禁聲音哽咽,泣不成聲,全場無不為之動容,許多人第一次見到一位首長在公開場合傷心落淚……走到紅樹林,范曉光更深切地理解了父親的動情。
“我仿佛看見了父親偉岸而疲憊的身影,看見了那個臨死不屈的紅軍小通訊員、視死如歸的七八百紅軍烈士……我的雙眼模糊,我的心緒被深深感動著,召喚著,那一刻,我告訴自己,重走長征路,我追尋的不只是一種精神,還有一種責任,那是我們這代人傳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的責任。”
“尤其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物質豐富的今天,許多人卻思想空虛、精神失落,我有責任告訴年輕人,在那片草地上發生過的紅色悲壯故事,我當時就想,要在草地上為烈士們建碑立傳,讓紅軍的長征精神光照千秋。”范曉光提出建碑的倡議,得到成都軍區黨委和許多紅軍后代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如今,范曉光還記得2009年赴阿壩州考察建碑事宜,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黨委書記侍俊對他說過的話,“烈士紀念碑應由阿壩人民修建,阿壩人民與紅軍情深誼長,長征中阿壩地區藏、羌、回、漢各族人民曾為前后在此過往的10萬紅軍的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汶川大地震中,解放軍在阿壩地區流血流汗抗震救災,幫助阿壩人民重建家園,阿壩人民最懂感恩!”阿壩州委州政府撥出專款,并將紅軍烈士紀念碑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之旅的重要景點。
侍俊說到的汶川地震,正是和平年代的軍人范曉光,到成都幾年后,面對的一次關于責任的考驗———
現在問起范曉光8年前的事,他擺擺手,說“都不記得了。”
不會不記得。地震發生后,成都軍區能夠第一時間參與救援工作的,只有五六千人。正規軍兵力不足,當晚,范曉光批準下達命令:四川轄區內5萬民兵,包括預備役,集中起來到災區去!
而他本人,也第一時間趕往救災搶險的現場。
生死劫難剛過,比地震更大的洪水威脅又接踵而來。山崩地裂形成了幾十座危險的堰塞湖,而最大最危險的是容積超過3億立方米的唐家山堰塞湖,它就像綿陽上方的“懸湖”,一旦潰決,將直接威脅到下游100多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6月6日,范曉光再次陪同溫家寶總理乘直升機到唐家山視察險情,“決不能讓一個百姓傷亡!”總理返回綿陽之時,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葛振峰上將,點將范曉光等三位“老兵”,在最后關頭,集結壩頂,聯手出擊,指揮排危搶險,決戰唐家山!
接下來幾天,媒體大量報道唐家山的排危搶險:唐家山堰塞湖達到泄流水位!四將軍“坐鎮”唐家山!徹夜不眠“懸湖”未泄!艱難的選擇!……新華社援引成都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副指揮長范曉光的話:大壩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沒有潰堤的危險……萬一出現緊急情況,最后撤離的肯定是部隊,部隊中最后撤離的肯定是領導干部。范曉光的承諾,給了無數人信心和感動。
“地震發生后,我無法與范曉光聯系而焦急萬分,兒子無聲的哭泣更讓我心憂如焚……晚上,當我從中央電視臺節目中看到他與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的溫總理一起,在都江堰救災指揮部時,我的眼睛濕潤了。年近90高齡的婆婆范景新深明大義,為了保證兒子范曉光全身心投入救災搶險工作,約定全家人不要主動給他打電話,以免分心他在前線的工作。”后來,范曉光的妻子吳曉鳴專門寫文章,為丈夫范曉光喝彩。
這個軍人世家里透露的真情實意讓人動容。一方面,是對遠方深入抗震救災第一線的親人最質樸、最真實的牽掛;另一方面,是這一家三代20多人,愿意,并已經成為范曉光最堅強、最可靠的后盾。
吳曉鳴還生動再現了當時范曉光的另一面。“曉光說:‘……嘿嘿,沒事……啊,小心你要當寡婦,哈哈!……’電話在玩笑聲中結束。樂觀和幽默什么時候都不少,我了解他……”這份幽默,也與父親王平彼時在長征中表現出的樂觀豁達,多有幾分相像。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范曉光 信念 全國政協委員 王平 紅軍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