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許禮平:在香江打撈舊日風云
國際化大都會的香港,有不少“迷你型”出版機構。
這些規模極小的出版機構,或隱藏在廢棄的工業大廈里,或棲身于鬧市的商住樓中,通常占地面積不大,員工不過十人上下,有的甚至是“夫妻店”。
然而,正是這些迷你型的出版機構,讓人透過世界金融與貿易中心這些熟悉的標簽,看到香港城市性格的另一面——她同時也是一座對文化懷有溫情與敬意的城市。
類似于中國現代歷史上文人辦報的傳統,香江這些超小型出版機構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其創辦者或是有深厚學術背景的學人,或是著作等身的作家。
例如,經濟學家張五常創辦了花千樹出版社,有香港傳播學之父之稱的余也魯創辦了海天書樓,作家東瑞夫婦則創辦了獲益出版社……他們以多元的圖書產品,對文化的素心堅守,刷新著人們對于香港的刻板印象。
坐落于銅鑼灣希慎道上蟾宮大廈內的翰墨軒,也是一家典型的迷你型出版機構。其創辦者許禮平,以書畫收藏與鑒賞聞名于業內,同時,也以對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的鉤沉,為近年海峽兩岸及香港的文化界所矚目。
許禮平1952年出生于澳門,早歲師從著名學者容庚,后留學日本,期間編纂《貨幣書目知見錄》、《中國語文索引》二書,上世紀70年代供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編有《中國語文研究》,80年代創辦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
去年,內地學術文化圖書出版界知名品牌三聯書店出版了許禮平的《舊日風云》一書,頗受學術界與愛書人關注。
蟾宮大廈二樓的一角,就是翰墨軒。百余平方米的空間內,四壁水墨淋漓,盡皆是出諸近現代人物之手的真跡。聯系采訪的過程中,許禮平始終以“小軒”稱呼自己的公司,不過,狹小的只是空間。在海峽兩岸及香港的出版界與收藏家眼中,翰墨軒主人及其出版品、收藏品,卻有著闊大的文化格局。
翰墨軒出品的藝術雜志《名家翰墨》,自1990年創刊以來,以專業與嚴謹馳名藝林,成為海峽兩岸及香港的中國書畫收藏者的指南性讀物。翰墨軒出版的一些學人著述,如《臺靜農詩集》《中國近代名家楹聯》等,因其純粹的文化趣味,深受讀書人喜愛。
許禮平的個人收藏,則以近現代歷史上被人忽略與遺忘的文獻、遺墨為重點與特色,并據此鉤沉索隱,為歷史補白,更為歷史還原真相。為此,他自稱“冷灘殘客”。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救亡圖存的志士仁人,對文化積累有大貢獻的學人,他們的書畫,不似書畫大師們的作品那般搶手,但卻是許禮平悉心收羅的對象。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時爽,犧牲時年僅25歲,出身書香之家的他,詩、書俱佳,但留存極為罕見。許禮平收得烈士的絕筆行書辛棄疾詞卷,并廣征博引,寫出題為“翰墨黃花一例香”的長文,以飽含感情的文字,挖掘這位革命先驅的行跡,探索其精神世界的風景。
“是天幸我,在先烈揮就此卷,取義成仁百載之際,冥冥中安排它完好的飄零至香港、當年同盟會設在跑馬地黃泥涌四號南方支部一箭之遙的寒齋,由在下庋藏珍護?!蔽闹校S禮平這樣動情地寫道。
有“香江潛龍”之譽的潘靜安,是抗戰時期中共在香港的地下工作領導人,被周恩來倚為股肱之才,他在香港各界廣結善緣,為統戰工作作出過杰出貢獻,而畢生兩袖清風。
潘靜安同時也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共產黨人,詩、書、篆刻,樣樣精通。許禮平收有潘靜安所寫的精雅行書長卷,衷心欽佩有這樣風范的老一輩共產黨人,半年中奮筆為潘靜安寫下兩篇長文,以期“發潛德之幽光”。
“潘靜安是‘稀有品種’,但關于他,幾乎沒有什么文字記錄,這引起我探索其生平的興趣?!痹S禮平說。
還有翟曖暉、黃祖雄、吳荻舟等,都是昔日香江的風云共產黨人,他們深藏功名,隱匿在歷史的風煙中,許禮平通過自己的收藏與一支健筆,讓他們走到前臺。
人們注意到,許禮平的興趣之一,是將一代有很高文化修養、清廉自守的共產黨人記錄下來。他希望,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要風流云散。
他說,他的風云系列,還有長長的文字要寫。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許禮平 香江 舊日風云 出版機構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