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余勝泉:中考改革帶來的新方向、新挑戰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闹笇б庖姟?,標志著中考改革在全國范圍啟動。其實,早在今年5月,北京市便發布了《北京市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將于2018年開始試點“新中考”。
余勝泉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解決傳統中考過程中招生錄取唯分數,影響學生全面發展;考試內容偏重機械記憶、充分訓練,增加學生負擔;招生違規,加分項目不合理,影響教育公平等問題。同時,期望到2020年左右,我國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模式。這意味著,此次改革包括五大核心內容:推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招生錄取辦法、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加強考試招生管理。
這次,我想解讀的是從政府的文件,以及北京先期試點的實踐角度來看中考改革對教學、家長、學生、老師、學校提出的新挑戰。
中考改革的新“方向”
這次改革的核心要點之一就是要改變考試和科目的構成。今后,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考試將兩考合一,合并成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現一考多用,減輕學生多次備考負擔。以前,學生更重視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的學習,現在除了語數外之外,根據文理兼顧、負擔適度的原則,新中考也將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作為錄取的計分科目,并將體育也納入計分項目。
在北京試點方案中,選考科目計分方式為,原始分按照100%、80%、60%比例折算。更強調學生的個性、特長,給予每個社會個體機會,體現了機會公平。這意味著,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強弱項出現9種組合、54種折分結果。這大大增強了學生的選擇性,體現了揚長避短的教學理念。新的折分方式體現同分不同質,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舉例而言,同樣是240分,根據3科分數折算比例不同,最后總分可能不同。也就是說,把學生最短學科的影響盡量減少。
第二個改革要點是改變了考試內容。改革文件明確提出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創新精神。這要求,新的考試內容要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強調學生要學會知識,并將其在特定社會情景中進行情景性、社會性運用。以前的考卷,試題難易程度不等,學生們主要靠難題拉開分數。這為高中選拔尖子生提供了便利,一些學生為了提分,花80%的時間去拼命破解占20%分值的特別難的題目,最后導致學生陷入機械訓練,花大量時間去做難題、偏題、怪題。北京試點改革就將會取消難度系數偏高的題目,關注學生的基礎能力和長期積累。因為,真正的尖子生是積累出來的,而不是考出來的。
此外,命題強調回歸義務教育的本質,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依據,弱化選拔,強調考查綜合能力和基礎性知識,而且題目多具有可選擇、開放性的特點。同時,強調考試內容與大多數學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教師教學能力相適應,與學校教學環境相適應,與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政府職能相適應。
第三個改革要點是強調綜合素質評價,將其作為高中招生錄取的依據和參考。在評價內容上要求細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五方面的內容。在評價重點上,強調反映學生全面發展的情況和個性特征,注重考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強調要進入社會大課堂及綜合實踐。
第四個改革要點是強調改革招生錄取的辦法。如取消體育、藝術等競賽類加分項目,相關特長和表現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在招生錄取時作為參考;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同時,改革強調給予有條件高中學段一定數量的自主招生名額,招生有學科特征、創新潛質的學生,鼓勵學生發展興趣特長。這樣的招生方案既有分配的名額,也有競爭的名額,兼顧了公平和效益。
新中考帶來的新挑戰
最新的中考改革方案給學校、學生、老師和家長都帶來了很多挑戰。
過去,所有學生考試科目相同,但現在類型多樣,因此,學校要面臨全面發展的挑戰,尤其要提升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非考試科目的教學質量。同時,不再只重視語數外這些主科教師,而是讓所有學科老師都“發光”。此外,學校要實現從模板化培養到個性化培養的轉變,研究、發現每名學生的特質,引導其全面而個性的發展。這意味著,今后學校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可能要比學生父母更了解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及個性特點。
學校要堅持寬和活的教學,就是讓學生拓寬知識面,而不是死記硬背、一味做偏題難題。同時,也要注重情商、智商和情懷的培養,要開展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把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學會知識情景化、社會化的運用。
再者,學校還要依據教育大數據驅動整個教育評價體系的重構:評價對象從宏觀群體走向微觀個體;評價方式從分數為主的單一評價走向綜合評價,從結果性評價走向過程性評價;評價依據從依靠老師的主觀經驗判斷變成基于客觀數據,從而進行更為科學、精準的判斷。
對學生而言,選擇的機會增加了,卻不知道如何選擇,還是得不到好的結果。因此,學生選擇的意識和能力要提升上去。另外,學生要關注個性,發現興趣,適應揚長的教育。同時,不要只是做偏題、怪題,要發展自己的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包括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遷移能力、身心健康、閱讀素養、藝術素養、創新素養等。學生還要從關注難題轉向形成完整的基礎知識體系,注重知識的成因,學科本質的教學,不僅要獲得知識,還要注重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轉變獲取知識的方式。
對老師而言,要設計個性化作業和開放性試題;要善于發現班里真正喜歡和擅長某學科的學生;要善于引導、保護、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學會學習;從學生成績分析、發現孩子的學科潛質。同時,老師要看到學生的強項,培養其優勢。
而家長則需要關注、保護孩子的個性愛好,這甚至要追溯到小學一年級,不要將家長對生活的期望或目標強加到孩子頭上。另外,配合學校的方式方法也要發生變化,如不再只是買教輔、報補習班,而是要協助學校發現和保護學生個性、愛好、特長,想辦法支持孩子這些方面發展的需求。另外,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比學科考試的成績更重要。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文章根據其在“大數據助力中考改革”媒體溝通會上的發言整理,有適當刪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余勝泉 中考改革 新中考 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