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邵官興:織就杭羅需破繭

2016年09月13日 10:30 | 作者:周曉華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2. 幸福生活靠雙手創造

“我們家從爺爺輩開始,就一直以生產、銷售絲織紡織品為生,到現在我家織杭羅150多年了。”

清末,邵官興的爺爺邵明財就在宣家埠經營杭羅,后來邵明財把創下的產業和全套手藝傳給了邵官興的父親邵錦全。

邵官興從未見過爺爺,爺爺的事都是從父親嘴里聽說的。邵明財小時候,因為自己父親說:“你只要學會了織綢手藝,賊偷勿去,火燒勿掉,在伢(我們)介大的蠶桑地區,何愁將來沒有飯吃?”遂去到杭州艮山門外莫衙營的一家機坊里學藝,用土織機織杭羅。因為他心靈手巧,一天能織兩丈羅,深得機坊主喜愛,出師后,那個郭姓的機坊主把自家四臺土織機分了一臺給他,靠這臺織機起家,邵明財創造了邵家不小的家業。

爺爺的家業和織羅的技藝傳到了父親邵錦全這里,卻在時代的風云劇變中幾度飄搖。從1937年到十年“文革”結束,幾十年的時間里,邵家的織機增增減減、停停開開,而傳承在這個家族里卻一直未曾斷過。

1954年生人的邵官興是家族傳承的第三代,從小就聽母親說杭羅的故事:1937年,剛剛嫁到邵家不久的她,為了躲避日軍瘋狂地搶掠,將家里稍微值錢的物品都埋在了附近的地窖里。抗戰結束,打開地窖,潮濕陰暗的環境讓埋進去的物品霉爛不堪,可自己那件用杭羅織成的嫁衣除了顏色稍褪,居然一絲無損。“我那時小,但幫媽媽干活,常常聽她講這個事,我就在心里認定杭羅是好東西。”

那時除了泡在機房里幫大人結結絲做些小活,他還喜歡跟著父親拉著裝滿杭羅的洋軋車去艮山門的運河碼頭賣。賣杭羅的錢可以給家里換來油鹽醬醋、腌過的魚肉和各種平常吃不到的葷菜,除了這些,父親還會單買幾顆糖給他吃。那樣物質匱乏的年代,邵官興心里深深植入了一個概念:學會織杭羅就能養家糊口,學藝精就能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1984年,既有家族傳承,又拜了師父學藝、“三考出身”的邵官興成立了杭州福興絲綢廠。“當時廠里共有8臺織機,每臺織機3個人,再加上搖紆、牽經的工人,一共有40多人在織羅。那時也還有好多其他廠生產杭羅,九堡大道的兩邊全是宣傳杭羅的廣告牌。”在邵官興的回憶里,那是杭羅最興盛的一段。

杭羅制造手藝除了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外,在上世紀七八十時代,其穿枷身線手藝還保留著很獨特的傳承習俗——傳兒媳不傳女兒。

枷身線是一套手工編織的線組,羅織機上有了這個構件,才能使杭羅經線互絞。枷身線一般幾個月就要更換一次。而換一次枷身線需要幾天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都要心無旁騖不停勞作,非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不行,所以杭羅織造工藝的這個環節一直以來都是由女性來完成。

20出頭的洪桂貞嫁給邵官興后才接觸到杭羅。她從最基本的打結學起,樣樣又好又快,最終婆婆親手傳授了她全部穿枷身線的手藝。而她就這樣一點點地把自己變成了邵家杭羅織造的一部分。

而今也已60歲的她和邵官興一樣,雞鳴即起,日落而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平凡夫妻的日常在你穿枷我織羅中度過。

“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他們的生活是都市人向往的田園吧。只是向往歸向往,抬頭看星星到底不敵低頭看手機更有誘惑;不喜歡就扔掉買新的比買一件一輩子用不壞的想法更普遍吧。

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殘酷而無情地淘汰著像織羅這樣的手工業種,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

3. 就想把家族的工藝傳承下去

20世紀末,現代化的進程對工藝復雜產量又低的杭羅生產帶來了巨大沖擊,很多杭羅機坊紛紛倒閉,一些大的絲綢廠也停掉了生產杭羅。“大約90年代初開始,使用傳統工藝生產杭羅的廠家,只剩下我們福興絲綢廠一家了。”邵官興說。

原料價格上漲,市場價格下降,出貨量減少。2000年,福興不得不調整生產計劃,增加了繡花、服裝成衣等業務來貼補維持杭羅的生產。

“那時候也曾想放棄掉廠子,轉行去干別的。我頭腦蠻靈的,我相信我做其他的也能做好的。”當他去廠里的老訂戶,像北京瑞蚨祥、蘇州乾泰祥等說明自己的想法時,他們卻都提前支付了他貨款,希望他不要讓從他爺爺輩就建立的合作中斷,也相信他不會讓杭羅技藝的傳承就這樣中斷。如此信任和期望讓他打消了放棄的念頭,再次回到廠里又拿起織羅的梭。

2009年,杭羅織造技藝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正式列入“世遺”。

“杭羅要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提高生產效率。杭羅,我織了一輩子,也改了一輩子。”他說,憑借多年經驗、通過不斷反復試驗,邵官興完成了傳統杭羅水織法的半自動化改造。經過改良后的杭羅織機,能夠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每天每臺機器生產杭羅18到20米,比原來的手工織機生產效率提高幾倍。

雖然比起原來效率提高了,可在日新月異的新生活里,老手藝生存卻仍是頗多艱難。

為了杭羅的發展,邵官興從銀行貸款了三千多萬建起新廠房,成立了杭羅博物館。這三千萬貸款成了壓在他身上晝夜難去的背負,“光一年的利息就要四百多萬,廠子的利潤還不夠還利息。壓力真的太大了,覺都睡不著。”

他曾想能夠在博物館里展示從栽桑養蠶到結繭繅絲,再到搖紆織羅的整個過程。現在只是放了些織羅所需的工具,至于栽桑養蠶:“唉!勿成功、勿成功。老底子宣家埠一帶烏茵茵全是桑園地,現在哪兒還有土地種桑!”

在一臺清朝年間的木制杭羅織機上,邵官興親自上機給我們演示:“這是清代的機器,現在依舊可以用來織造杭羅!這個機器我太熟悉了,我用耳朵聽都能知道它哪里有問題,我聽到了馬上讓它停下來,不超過五分鐘能修好。要能織也能修才行的。”

說到了修機器就又說起織羅技藝傳承,他剛才的自豪變成了一臉苦笑:“原來我廠里還有個會全套工藝的老師傅,80多歲了,他還說要堅持干,可我不能讓他來了,這么大年紀有點什么事,擔不起這個責任。現在年輕人要來學習杭羅的倒是有的,可是教不起了。又不是我爺爺那個時代學徒,沒有工資還要給師父家打雜。現在就算不給他們高工資,包吃包住上保險也每個人至少要三千多吧,壓力大呀。”

杭羅織造工藝復雜,最少要七年時間才能學到手全套的工藝,要有足夠的恒心耐心。邵官興的廠織羅又是采用的傳統水織法,手要經常浸在泡蠶絲的水中,一到冬天,工人的手都會皴裂爛掉。雖然每年邵官興的廠里都要新招個上百人,但大多數都因吃不了苦,不到幾個月就走人了,能留下來的寥寥無幾。“以前,羅在艮山門一帶是各家都會做的,到目前了,全國只有我們一枝獨苗。想要提高待遇、留下些頭腦靈光的年輕人教他們,經濟上又承受不了。”

采訪的過程中,他一直說著杭羅的價值杭羅的好,他甚至拿出文件來,一字一句地念給我們:“世界遺產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杭羅是世界遺產呀,你說是不是正能量,要不要保護和傳承下去呀?”他不斷地說著這樣的話,不像是在求得我們的回答,卻像是在說服自己。

又說:“我就想把家族的工藝傳承下去,可是太累了。我現在的廠房,我的這個杭羅博物館值八千萬的,很多人要買。我轉手就八千萬,還了貸款,什么都可以干。不要這么辛苦,每天在廠里還要做工。我和老伴都六十多了,哪里都沒去過,人家都旅游呀跳舞呀,我們都是在廠里的。”他說著,眼神復雜地看著身邊忙碌的洪桂貞,看著她很顯粗糙的手,“我想堅持的,可我真的有點堅持不下去了……”

邵家的織造古法只傳給家族里的人,雖然邵官興只有一個女兒,也愿意把全身的手藝傳給女兒女婿,但到目前為止,在廠里全套手藝都很了解并且應用精湛的,卻只剩他一個人。

對于他,“唯一”兩個字并非是驕傲,還有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量。一根絲線斷了,邵官興用幾秒的時間把它接起來,萬根絲線斷了,邵官興用一小時把它們接續起來。可他不知道,有一天他的織機停下來,這織機上織就的杭羅是不是就成了最后一匹。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邵官興 手藝人 杭羅 正能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