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實體書店不可替代
實體書店存在的理由,不僅在于提供書籍與知識,還在于其與城市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逐漸融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場景。
在筆者生活的城市杭州,最近出現了一個趨勢——新開書店多了起來,而且一家比一家大:西西弗書店開到了市中心的銀泰購物城,“滬上最美書店”鐘書閣進駐濱江區,城北板塊也開了一家規模不小的杭宸書店。此外,老牌民營書店杭州曉風書屋不斷擴張,如今已經開出十幾家分店。
相對前些年“實體書店死了”的聲音,這一變化似乎來得突然。尤其是,前兩年上海季風、廈門曉風書屋、光合作用書店等或關張或關閉部分門店,讓人感受到一股深深的寒意。為什么有些傳統書店開不下去,有些大型書店開了一家又一家?這僅僅是經營模式上的原因,還是說傳統書店復蘇有望?
Kindle、手機端等電子閱讀的興起,正在蠶食傳統書店的市場份額,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隨著閱讀方式的改變,許多人開始舍棄紙質閱讀,或者兩種閱讀兼用。比如筆者這種既不能放棄紙質閱讀又喜歡嘗試新生事物的人,在購買紙質書的同時,也會在Kindle上購買電子版本。紙質書留在家里閱讀,外出就帶上Kindle,各得其所。
實體書店的回歸表明,紙質閱讀的衰亡過程比人們原本預計的要漫長得多。也有可能,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是長期共存的關系,而不是互不相容、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關系。亞馬遜網上書店在美國開了實體店也說明,實體書店的功能并非網上書店可輕易取代。
實體書店仍將存在并且長期存在的理由其實不少。比如,習慣于紙質閱讀的人群仍占據大多數,這部分人群是傳統書店的生存基礎。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70.8%的受訪者認為實體書店對消費者仍然有吸引力。在閱讀方式上,65.9%的受訪者傾向于紙質書閱讀,20.1%的受訪者則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屏幕,還有13.2%的受訪者會選擇Kindle等專門的電子書閱讀器來閱讀。
這就是說,目前傾向于紙質閱讀的人群仍比選擇電子閱讀的人群多了一半。在這個比例未發生根本變化的前提下,紙質閱讀的提供者——傳統書店就還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哪怕選擇紙質閱讀的人越來越少,實體書店仍有網上書店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賣書,實體書店還可為人們提供休閑、社交以及知識交流傳播等生活樂趣。筆者經常在書店主持各種簽售、講座和讀者交流活動,像這類活動,哪怕在線上可以進行,也不如面對面交流讓人更期待。錢鐘書先生曾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這只蛋的雞呢?實際上,讀了一本書,進而想見作者,更符合人之常情。
我們看到,新開的大型實體書店多數進駐購物中心、大商場這些人群密集場所,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雅致的閱讀空間,也提高了商場的人文氣質。許多商場都給書店開出了免除場地租金的優惠條件,他們看中的就是實體書店的高附加價值。書店與地產、社交、時尚相結合,正是臺灣誠品書店的成功秘訣。
政策扶持與鼓勵,也是實體書店行業整體回暖的重要原因。日前,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鄉鎮網點為延伸、貫通城鄉的實體書店建設體系。還明確規定,在城鎮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中,為實體書店預留經營場所。一些實體書店退出市場,如季風書店關閉部分門店,主要原因其實是經營成本上漲,如果挨到今天,或許不用這么做了。
實體書店的回歸,并非簡單重復過去的經營模式,而是在新的市場與政策環境中,找回了自我定位。實體書店存在的理由,不僅在于提供書籍與知識,還在于其與城市文化的關系越來越緊密,逐漸融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場景。
(魏英杰)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實體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