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湖南省政協開展推動生態補償脫貧專項調研
貧困林農期盼與政策資金對接
呼喚農村帶頭人引領
因為在座談會上,趙生富提出要增加生態補償金,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好像成了只靠補償金生活的“懶人”。
其實,趙生富保留著林區人勤勞的本質。他利用一切機會在周邊找事做,打零工,比如幫別人建房子之類的活,都是他十分羨慕的工作機會。
他更羨慕隔壁龍泉鎮東升村的村民。東升村有著大片平整的土地和稻田,還有一個叫劉道忠的村支書。近些年,村里與一個香港老板成立了現代農業開發公司,帶領大家種植各種富硒蔬菜,產品全部銷往粵港澳和東南亞一帶,平均畝產效益突破2萬元,2200多戶菜農因此脫貧致富。
如果不走出林區,趙生富只能靠山吃山,而發展現代林下經濟是首要之選。“要是有一個像劉道忠一樣的帶頭人就好了。”趙生富感嘆。
他的感嘆不無道理。生態補償可幫助脫貧,但更主要的還是要靠自力更生。通過帶頭人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不僅是改變貧窮落后的根本途徑,也有利于樹立勤勞致富的扶貧風尚,避免個別地方陷入“越幫越窮、越扶越懶”的困境。
此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也同樣重要。在調研組看來,“龍頭企業能夠通過市場機制,對接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農民的脫貧需要,很好地發揮其在政府和農戶之間的精準脫貧橋梁作用。”
越來越多的企業,也自覺扮演起“橋梁”角色。
在藍山縣湘江源瑤族鄉,從廣東返鄉創業的胡順華自2010年起,就圍繞湘江源頭做文章,著力打造湘江大峽谷國家生態旅游度假區項目。目前已投入上千萬元進行主題生態景觀建設,屆時將可帶動周邊7個鄉鎮發展。
藍山縣政協常委雷沅傳在2009年創辦了湖南三峰茶業有限公司,公司每個崗位都面向貧困村民敞開,每年有200多人務工,每人雖只工作4個月卻能獲得15000元的收入,使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務工增收的夢想。
金融扶持政策落地難
說起目前企業面臨的問題,雷沅傳有些焦急,“2015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一個扶持基金,通過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低息貸款給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帶動農民就業,15年后歸還本金。我們爭取到了這個扶持基金,也基本走完了程序,但現在只能不了了之。”
原因在于銀行要求由當地政府擔保,但現有政策又不允許政府做擔保。企業夾在政府和銀行之間進退兩難,資金怎么也落不了地。
“這么好的資金扶持,今年還有最后一次機會,但這個問題能解決嗎?”雷沅傳的話里夾雜著幾多無奈和期許。
對于金融扶持政策落地難的問題,參與新田縣扶貧工作的湖南科技大學教師賀幸福也深有同感。
“現有的扶貧小額信貸要求一家一戶到銀行照相存檔,去年我所在扶貧村的村主任,全天呆在銀行,用20天時間才完成18戶的貸款,效率太低了。”
賀幸福建議,可通過由扶貧經濟主體直接出面貸款、老百姓參股享受經濟紅利的方式進行,同時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提高效率。
而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一直困擾永州市政協委員、藍山郁蔥林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文輝。
“60歲以上的農民買不了工傷保險。”朱文輝說,現在留在農村的,大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農民,請他們工作卻買不上保險,企業為此承擔著巨大的風險。
“國家政策很好,但有些卻落實不下來。”要突破政策困局,任重而道遠。
編輯:吳靜怡
關鍵詞:湖南省政協 生態補償脫貧 林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