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張巨齡:依然憧憬壯如花
拜訪張巨齡先生之前,我在資料里讀到了他的很多身份——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中國回族史學家,也是《光明日報》高級編輯、原《光明日報·語言文字》專刊主編,更在大學當過教授,著述頗豐。
張巨齡
該怎樣才能最接近一個真實的張先生呢?帶著些許忐忑,我按響了北京南城富卓苑一處居所的門鈴。隨后,便是四個多小時的詳談,推心置腹,有淚水與歡笑,有感嘆與唏噓。
曾經在三尺講臺前,張巨齡面向學生詳細描述著成語“千鈞一發”所營造的岌岌可危之感——
“鈞,古代重量單位,相當于現在的30斤,這么重的家伙,用一根頭發吊著……”
說著,他右手抬起,做著像是提起重錘似的動作,而左手向其下一伸:“你往里鉆,懸不懸?”
“懸!”學生們齊聲呼喚。
“對!這個成語就是‘十分危險的關鍵時刻’的意思!”
在這整潔的書房中,張巨齡仍然沉浸在當年課堂教學的活躍氣氛中。他嘴角微揚,一臉陶醉。這一刻我覺得,從“語文教育家”這個角度走近張巨齡的內心世界,也許是最好的路徑。
張巨齡的剛
張巨齡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他的父親張子文,出生于遼寧省本溪市火連寨的營子村,是我國著名伊斯蘭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大阿訇。
張子文是改革舊經堂教育制度的先行者。清朝末年,他就在清真寺內開展漢文教學,并提出回民子弟應“多讀中、外文,將來才能立大事業”的主張。
此外,張子文從清末民初先后招收了馬善亭、馬松亭、楊明遠、李廷相、趙銘周、朱開祺、張耀亭、王敬一等眾多弟子,他親授阿拉伯文和漢文。其中,馬松亭——這位擔任數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的回族學者,曾跟從張子文學習長達近七年。
這樣的家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張巨齡。
“父親16歲就中了秀才,雖出身于舊學堂,卻一點兒也不保守,是最早一位穿著西服的阿訇。他精通阿拉伯語、波斯語(即今天的伊朗語)、德語、俄語,后來更是通過這樣的一技之長‘擊退’過德國軍隊,贏得了‘德國張’的美名。”張巨齡回憶。
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英、法、德、意等國軍隊又以剿滅義和團為名,攻陷了保定。那是閏八月二十一日的下午,德軍中尉葛里恩尼帶兵竄入保定清真西寺,下令焚燒這座古建。
正值緊要關頭,一聲流利的德語從門外喝道:“你們想學十字軍東征消滅伊斯蘭嗎!”
說出此語的正是當時年僅25歲的張子文。那時,他恰巧在這個今天的保定伊斯蘭教協會駐地任職,眼看古寺即將被付之一炬,心急之下大喝阻止。
葛里恩尼也是一驚,沒料到在中國的一個偏僻之處,竟然有人會說德語。他思忖,這背后怕是還有什么不為人知的勢力?于是走為上策。
一支德軍,竟被一位中國青年回族學者的一句外語“嚇”退。自此,“德國張”的故事在保定,以至于華北和東北大地回族群眾中傳頌至今。
這樣的傳奇,張巨齡從小聽到大。而在父親的嚴格教育下,他被培養出了異于其他兄弟的“剛”性。也正是由于這個特質,讓他免于走上哥哥張巨光的悲情之路。
1929年出生的張巨光,16歲離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批知名演員。他曾飾演過《平原游擊隊》中詼諧幽默、大義凜然的老勤爺,《劉三姐》中和藹可親、疾惡如仇的“阿牛爹”等鮮活角色。
這些角色成就了張巨光當時的影壇地位,也最終讓他陷入了“文革”的泥沼。十年浩劫,他受到巨大沖擊,最終精神崩潰,死于車禍,年僅38歲。
哥哥的不幸辭世,對這個家庭的打擊是巨大的,但也更激發出了張巨齡性格中的“剛”——
“我有幸在父親身邊長大,深受其影響,而巨光哥因為在父親身邊的時間太短,沒能培養出這種‘剛’性,所以沒有挺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可以說,我繼承了父親的‘剛’性,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財富。”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巨齡 語言學家 語文教育家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