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楊瀾:藝術是引領精神成長的路徑
作為為數不多的能堅持自我表達和獨立思考的媒體人,楊瀾的跨界寫作,一向令人矚目。從回顧電視節目《楊瀾訪談錄》 10年歷程的《一問一世界》 ,到對自己另一檔王牌節目《天下女人》做總結的《幸福要回答》 ,再到2016年新春推出的新書——散文集《世界很大,幸好有你》 ,這也是繼1996年楊瀾出版《憑海臨風》一書之后20年來對家庭、婚姻、事業等諸多人生要素的最新理解。楊瀾是個勤奮而高產的作者,她的書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歡迎。2月24日,楊瀾攜新書在天津大劇院舉辦了一場獨特的藝術講座,與現場的觀眾和讀者分享了她對藝術與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楊瀾在講座現場 段超攝
“幸福是可以養成的一種習慣”
“幸福不是一次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而習慣是可以養成的。一個人的幸福力的覺醒是從對自身的了解開始的,最終也是我們自己塑造了自己的幸福。 ”楊瀾首先分享了她的“幸福觀” ,這也是從她豐富而精彩的人生閱歷總結出來的。“我采訪過這個世界上很多業界領軍人物和知名人士。有人問我‘你采訪的女性當中誰是你的偶像? ’我說我的偶像不是國家元首,也不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專業人士,我心中的女性偶像是我的外婆。 ”在楊瀾看來,身邊一些默默無聞的女性的人生故事恰恰給予她最大的人生激勵,甚至成為她一生的動力和參照。
“我外婆17歲之前生活在浙江紹興一個小鎮里,那時候的女孩沒有讀書的權利,所以她很早做女紅,每天做鞋幫助家里維持生計。17歲這一年,家里給她許了一門親事,算是一大戶人家,但是她不喜歡那個男孩,決定在一個夜晚逃婚。一個17歲、不認識字且從來沒有出過鎮的女孩,帶著多大的勇氣向更大的世界邁出自己的第一步?中間是東躲西藏,有時候坐船,有時候步行,一路風餐露宿。那時對一個女孩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進城打工。于是,她進了一家手帕廠打工,后來認識了我外公,自由戀愛,然后結婚有了家庭。她堅持女孩要讀書,所以把我母親送到了大學,也才會有了現在的我。 ”楊瀾動情地敘述道,“今天的女人很難認識到那個時候的艱難,對于當年17歲的這位女孩,我充滿了敬意,我覺得她的勇氣、獨立、追求自由是她自己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的價值所在,我從她的人生經歷中獲得了幸福的力量。 ”
過去的2015年,一句“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風靡一時。但在楊瀾看來,不管是思想、境界、環境的差異,還是方式、方法、技巧的優劣,自己心中能得出一個答案,給自己一個交代,這就足夠了。 “我覺得,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更知道應該珍惜什么。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美好的記憶,讓它真正成為你生命里的財富,這就是我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最應該花心思、花時間去做的一件事情。 ”楊瀾說。
“藝術成為終身的朋友,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楊瀾曾引領“天下女人”在幸福快樂的路上找尋自我。而在工作之余,楊瀾同樣看重藝術給生活帶來的影響。她分享了自己去美國留學時的一個小故事。 “記得1994年的時候,我去美國留學,因為是學生,所以生活上比較拮據。有一次,路過紐約林肯中心看到大海報上是帕瓦羅蒂演出歌劇《托斯卡》 ,當時我身上錢不多,就花20美元買了站票,站在后臺看了整場歌劇,聽到非常感人的詠嘆調的時候真的會淚流滿面,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是直接的感動,帶給你心靈的震撼。就像那句話‘在語言終結的地方音樂就開始了’ ,你會真心感受到語言不能夠表達的時候,音樂能帶給你共鳴,這種感受是非常珍貴的。 ”
不久前,楊瀾有幸在埃及盧克索神廟主持2016中埃文化年的開幕演出,兩國元首都觀看了演出。 “盧克索神廟已經有3400年的歷史了,當時有一個演出節目是《編鐘禮樂》 ,你看到古老的文明及金石合鳴的時候,真的有一種感覺,就是神交已久,情有獨鐘。在那種氛圍當中就會深深地受到感染,在埃及之后的幾天,碰到當地人都說起‘你就是主持音樂會的那位主持人吧’ ,這也拉近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 。對此,楊瀾強調:“藝術有時候能夠達到政治、經濟都不能夠達到的人心之間的共鳴和碰撞。作為父母,我們常常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喜歡上一門藝術,其實這并不是說成為畫家或是音樂家,而是在和一門藝術的接觸過程當中,感受到那種人類已經創造出來的美好、精彩的藝術作品,而且讓自己小小的心靈不覺得孤單,覺得自己當下體會到的情趣,也有人如此美妙地表達過。藝術成為孩子終身的朋友,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楊瀾 藝術 精神成長 楊瀾訪談錄 天下女人 幸福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