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項海剛:推進教育改革需深化教育品牌建設
當前,區域教育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非理性追求使得區域優質教育資源與教育公平問題在“十三五”期間更為凸顯。區域教育綜合改革必須從原先的“需求側的拉動”及時轉變到“供給側的推動”上,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以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供給、教育公共服務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融合,積極聯動。而教育與經濟聯動最關鍵的紐帶就是教育的品牌效應,優秀的教育品牌是一個民族教育質量的體現,是與經濟品牌并駕齊驅的第二駕促進經濟增長馬車。
項海剛 資料圖片
教育的品牌是質量、信譽、文化的綜合體。“品”是指教育發展的品質,表現為教育發展的優質內涵;“牌”指的是教育的公眾形象,是影響力和美譽度,是被媒體和公眾接受的程度。做好教育品牌的建設,要從“品”和“牌”兩個方面入手,形成品與牌的良性互動。
首先,要做好學校管理的品牌。學校管理是品牌建設的引擎,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突出表現在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學管理、社會參與等方面。學校管理主要是通過發揮校長的統領作用,確立學校發展哲學,設計學校發展規劃,落實學校管理標準,調動教師的主體作用,凝練學校特色文化,為學校品牌建設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和管理體系。
因此,在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層面上,要進一步推進“管辦助評,各歸其位”的教育治理現代化改革,強化簡政放權,完善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強化以章程與規劃引領的學校自主發展模式,構建學校、社區、家長共同參與的學校治理新模式。完善部門協同聯動機制,改進助力引導運作模式,繼續優化服務效能;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完善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多元評價體系,形成監管有力、競爭有序、激勵有效的教育公共服務機制。在社會層面,需要社會的支持,如對教育充滿信任的心理支持。
其次,要做好學校的課程品牌。課程之于學校,就如同菜肴之于飯店。課程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學校教育品牌提升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學校品牌的打造要依托學生每天接觸的課程才能有效推進。
而課程品牌的打造就是要借力教育供給側改革,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區域大課程,圍繞課程育人理念,做好課程整合,打造中小學核心學科課程群、特色發展課程群和個性發展課程群,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課程;落實選擇性教育思想,在保障基礎性課程教學的前提下,引導學校開足、開齊、開好拓展性課程,探索多樣化的拓展性課程實施方式;引導全區中小學從拓展性課程入手,積極探索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和共享機制;強化實踐教育,把生存教育、學農學軍教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實踐教育落到課程實施中;把傳統的校園文化節、秋游、運動會等活動課程化,使中小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參與實踐,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既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滿足學生社會化發展的需要。
第三,要做好品牌的傳播。提升教育影響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也是一個全新而專業的課題,我們要培養人才,加強學習,掌握品牌宣傳和維護的規律,有意識地突出品牌的標識度,把品牌建設做精細、精致,通過各種宣傳方式,擴大品牌在國際、國內各個層面的影響。如構建名校集團化運作新模式,擴大名校品牌效應。教育品牌的開放與共享,是彰顯教育品牌和影響力的重要表現。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教育應該抓住這次機遇,加快教育品牌的輸出,改變目前教育國際化偏重“走出去”的傾向,強化“輸出去”的品牌意識。
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深化教育品牌建設,挑戰與機遇同在。從整體上看,我們對學校教育品牌建設意識還不夠強,特別是媒體素養方面,品牌的傳播意識和能力還較為薄弱。一方面我們要從教育內部的內涵建設出發,優化“基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管、辦、助、評”四位一體的新型教育治理新體系,改善教育供給結構,提高教育供給質量,形成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新供給側結構。另一方面我們要借鑒國內外品牌建設的經驗,開展系統化的品牌建設工作。特別是要向企業學習,提升品牌建設的意識,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形成教育的優質品牌。
同時,隨著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教育與外部協調將更為緊密,迫切需要教育領域內部和教育領域外部統籌研究、協同改革。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們希望能做一些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營造一個倡導形成提升教育品質、打造教育品牌的良好氛圍,改變中國教育缺乏品牌引領的局面,用一定的創新的載體推動、推廣教育品牌,形成我國學校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局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項海剛 教育改革 學校管理 品牌建設 課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