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習近平同志幫助福建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紀事(圖)
人窮不能志短,更要振奮精神往前奔,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無論是在閩東,還是在福州,再到省委和省政府任職,習近平始終強調要以滴水穿石的韌勁,苦干實干求發展。
精氣神足了,擺脫貧困的步伐才能更堅定。在習近平的激勵下福安市康厝畬族鄉東山村的變化,就是生動一例。
1999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福安市康厝鄉東山畬村調研。(資料圖片)
1999年6月,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這個因地質災害頻發而整村搬遷的畬村調研。因為村支書和村主任都不會說普通話,就由33歲的村會計鐘晉金匯報情況。“習書記問了我村民和村集體收入情況,我告訴他,村集體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體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鐘晉金回憶說。
習近平聽得很專注,然后對大家說,雖然整村搬遷了,生活改善了,但這還達不到小康水平。他當場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十六個字:自力更生,發展經濟,奮發有為,再創輝煌。
臨別時,習近平拍著鐘晉金的肩膀說,小伙子,你很年輕,要好好干,先動起來,奔上小康路。
這一番話,讓鐘晉金動起來了。不久,他東挪西湊借了8萬元,買了部二手大貨車拉雜貨,起早摸黑苦干,短短兩年,就還清了債。之后,他又和別人合伙買了三部大貨車,專業做物流。“現在,一年收入超過15萬元,日子過得很好。”鐘晉金說。
動起來的不僅僅是鐘晉金,許多東山人走出大山,外出打拼。現任村支書繆石坤說,目前,全村988人中有近200人在外從事建筑行業,僅此每年就有上千萬元的收入。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
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工農業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創造必要條件
謀定后動,行且堅毅。
謀民族地區脫貧致富之略,必須立足于實際。
在深入的調研中,習近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實際——閩東畬族絕大多數居住于邊遠山區,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路、水、電不通問題尤為突出,致使這些地方廣闊的山場、肥沃的土地等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針對這個實際,習近平認為,要引導和幫助少數民族群眾擺脫封閉、單一的自然經濟狀態,跨出自己的小天地,根據本地的特點,開發資源和開拓市場并舉。
不論是開發資源,還是開拓市場,前提是突破交通等瓶頸,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筑牢發展之基。習近平說,基礎設施落后已成為閩東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我們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工農業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創造必要條件。
少數民族群眾要脫貧致富,必須拔掉這個窮根!
在閩工作期間,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習近平傾力推動。
到任寧德不久,習近平就掛鉤扶貧福安坂中畬族鄉。
坂中是閩東地區畬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鄉鎮。這里距福安城關很近,卻窮得叮當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頸。1958年,途經坂中的福安—穆陽公路啟動建設,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紀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擺渡,從鄉里到各村,只有鵝卵石鋪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習近平掛鉤坂中后,大力推動這條公路恢復建設。同期,該鄉民族公路、老區公路也開工建設。坂中畬族群眾走向外面的世界,終于有了比較方便的通道。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習近平 脫貧致富 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