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臺北故宮明四大家特展唐寅書畫特展欣賞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院藏唐寅與其師友作品共七十(組)件,依主題規劃為“詩畫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書法藝術”等四個單元,呈現其多樣化的風格特色,借以彰顯唐寅的書畫藝術源流與成就。
唐寅的山水畫繼承院體與文人畫傳統,綜合宋代李唐、馬遠、夏圭及元代王蒙諸大家,繪事師承沈周、周臣。傳世畫作多題自作詩文,結合詩畫,以抒發放逸不羈的心緒。署款僅寫姓名與郡縣、鄉里,多無年月。題材包括漁隱、行旅、聽泉、觀瀑、賞秋、田家農事等,勾勒出“吳門”文人畫家的理想生活環境。
唐寅山水畫發展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摹仿期,早期細筆山水深受沈周、文徵明的影響,參以元人筆墨,具有文人畫韻,如《對竹圖》、《雙松飛瀑圖》。第二階段為轉化期,師事周臣,盡得其法,又泛學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等南宋院體畫風,博取諸家之長,行筆秀潤灑脫,設色典雅秀潤,作品有粗、細兩種風格,以《山水卷》、《江南農事圖》、《花溪漁隱圖》、《守耕圖》、《函關雪霽》、《金閶別意圖》為代表。第三階段是成熟期,構圖雄偉巧妙,斧劈、披麻線條瀟灑靈活,用墨干濕濃淡明暗變化具有立體感,以《山路松聲圖》、《溪山漁隱》最具代表性。五十歲以后,多繪江南水鄉景色,取景簡約,畫面開朗清曠,《采蓮圖》、《秋山》、《震澤煙樹》皆屬此期佳作。
唐寅奇穎天授,人物畫風格多變,取材廣泛,多以歷史故事、高士、仕女為主題。內容描繪文士雅逸閑適的生活情調,也對青樓名妓軼事多所著墨,更援引文學典故,借由失歡怨婦隱喻遭明主見棄的文人,以美人情思自況抒情。
據傳世畫作,唐寅人物畫的演變,經歷早、中、晚三個時期。三十歲前的筆下人物,多屬襯托山水的點景人物,與沈周風格相近似。三十至四十一歲之間,結識杜堇,并受業于周臣,深受啟發,人物成為畫面表現主題,形神俱善,《陶谷贈詞圖》為此精進期的杰作。四十二歲以后,兼采諸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面貌,為其人物畫的成熟期,不論白描寫意、重彩工筆皆臻巔峰。人物線條或細勁流麗,或作方折頓挫,情態與神韻無不精妙,《班姬團扇圖》、《仿唐人仕女》、《西洲話舊圖》與《高士圖》皆為此期的經典名作。
文人花鳥畫經歷宋元時期的發展,在明代中期的蘇州畫壇,隨著題材的開拓與筆墨形式的轉變,體現不同的審美情趣。唐寅以擅長寫意花卉、竹石著稱,風格遠法宋、元,近師沈周,其墨韻明凈,筆法灑脫,又與沈周的雄渾簡練、文徵明的精巧溫潤有別。
唐寅傳世的花卉、竹石作品不多,畫面多以沒骨寫意描繪折枝花竹,呈現如特寫鏡頭下的近距離形態,經營自然之勢,饒有韻味。不論清雅潤厚如《杏花》,以花卉的季節性隱喻時事,或氣韻酣暢如《墨竹》、《野芳介石》,以比興寄托手法,言志抒情,將胸中郁結之氣,轉化為圖像,旨趣盡在點畫之外。
唐寅書法博取眾善,不同時期皆有代表之作。早期字體瘦硬方整,有歐體面貌,如院藏明鄒衡《綠香泉圖》卷后的唐寅詩跋;而《對竹圖》卷后的題詩在用筆和結體上則與文徵明相近。此時的書學背景與他和當時吳中友人如祝允明、文徵明、張靈的交游往來應不無關系。后唐寅行書類作品增多,受李邕、顏真卿、趙孟頫影響頗巨;內容多為自撰詩文,也是他樹立個人風格面貌、最具代表性的書體。晚年書法點畫精準,線條遒勁有力,結字左傾,在運筆使轉上,輕、重、緩、急律動分明。
編輯:付裕
關鍵詞:唐寅 臺北故宮 江南農事圖 立石叢卉圖 山路松聲圖 墨竹 溪山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