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山區孩子頭上也有藝術的天空
近期,貴州山區小學的搖滾演唱會刷屏,網絡上觀看的人數達142萬。可能很多人都跟筆者一樣,是在淚眼中看完的。組織這樣一場屬于她們的演唱會,即使只是把山村女孩與“演唱會”這幾個字聯系起來,要付出多少努力、翻越多少高山、仰望多少次天空,都是難以想象的。這,就是觸動人心的原因。剛看到一篇讓家長焦慮的文章說,城市中產階級孩子興趣班鄙視鏈中,馬術排第一,鋼琴只能排最后,這條新聞的映襯下,這場為11個山村女孩辦的演唱會尤其珍貴。
貴州六盤水海嘎小學,曾經差點因沒有老師而關閉。然而,顧亞老師改變了這一切。2018年,為了讓孩子們更自信,顧老師帶領喜歡音樂的孩子成立了兩支搖滾樂隊,他在網上發布的一條樂隊排練視頻,引爆外界對這里的關注。在多方努力下,如今學校有了200多件樂器,建成了六年制的完整小學。11個女孩用一場屬于自己的直播演唱會,為這個非凡的暑假畫上句號,讓演唱會的煙火照亮了整個山村。
感謝那些善良的人,當這些熱愛藝術的孩子對著鏡頭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有的說想成為攝影師,有的說想成為鼓手,有的說想成為歌手時,人們都在給她們點贊,熱情地鼓勵她們,沒有“山里的孩子搞什么藝術”“還是先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再談音樂”“現實點吧,音樂當不了飯吃”之類的冷嘲熱諷。教音樂的不是體育老師了,山里的孩子敢大聲喊出“想當音樂家”了,一群人接力“眾籌”幫著孩子們實現自己的夢想,為她們點燈而不是滅燈,這就是進步,是比“多少人脫貧”“多少山里娃考上名校”更讓人感到欣慰的進步。
每當談起山村學校,人們談起的都是升學率,用本科上線率去衡量,用考上幾個北大清華證明教育的成功,凸顯改變命運的重要,強調山里的孩子必然要多奮斗很多年,多付出很多,才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換句話說,他們必須比城里的孩子像“學習機器”,才有未來。用這種價值標尺來評判時,很少有人去問他們的藝術愛好,問他們的夢想。于是,他們對音樂、繪畫、攝影、體育的愛好,就完全被埋沒了。音樂是體育老師教的,繪畫是語文老師教的,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多彩的藝術,只有咬著牙的苦讀。一個山村女孩仰望多少次,才能看到音樂的天空?那篇談中產階級孩子興趣班鄙視鏈的文章中,即使是排在末尾的鋼琴,對她們可能也是奢侈品。
鄉村孩子跟城市孩子最大的區別,很多時候都不在文化知識上,而在藝術、體育、信息化教育上。有一篇媒體特稿寫的是那些跳出大山考上名校的孩子遭遇的“文化休克”,一個細節讓人感覺很沉重:“她更‘敏感’的時刻在別處,比如Word、Excel都不會,險些掛掉計算機課。”一個學生入學時加了很多社團,比如象棋社,但很難融入這些圈子,因為社團真正的核心成員早已是參賽的水平。還有一個學生,他大一時,輔導員找到他,和藹地建議,可以打網球,“這樣能更好地融入同學”。2018年1月,北京大學學生資助中心曾在受資助的2017級學生中進行問卷調研,收回的135份問卷中,62%的學生自認學業基礎差,半數人自感缺乏自信和不擅長社交。
興趣不僅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讓人自信的源泉。顧亞老師幫孩子們組建樂隊,就是提升山村女孩的自信,在自信中去學習,與自己的心靈和大山外的世界對話。不是要與那種鄙視鏈攀比,而是見識夢想的自由和多元,讓走出大山的孩子可以自信地以繪畫表達,用歌聲對話,在搖滾中發掘創造力。從“海嘎少年的夏天”演唱會中她們的笑容和歌聲中,我們能看到屬于她們這個年齡應有的自信。對城市孩子來說,音樂也許只是無數興趣班中的一個,但對海嘎愛音樂的山村孩子來說,卻是點燃她們夢想、帶領她們走出大山的一束光。
(作者:曹林,系媒體評論員)
關鍵詞:山區孩子頭上也有藝術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