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醫生站著睡著兩次摔倒”別止于心疼
連續兩周每天多臺手術后,大竹縣人民醫院楊文凱醫生在回家途中的電梯內多次打呵欠,繼而摔倒兩次,磕斷兩顆門牙,醒后被送到醫院治療,第二天,他回到工作崗位上。(1月16日紅星新聞)
如果不是看新聞配發的視頻截圖,很難相信楊醫生會累到如此極致,令人隔屏都感到心疼不已。我們也相信,正是有楊醫生這樣的好醫生為患者解除病痛,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才更有保障。
“每天多臺手術,楊文凱成為醫院的勞模。科室醫生余金汪介紹,多年來和楊文凱一起進入手術室手術,平均每天5到8臺手術,就以2020年1月14日的手術安排為例,全天11臺手術,他有5臺手術”讀到這段文字,想必沒有多少人會淡定:平均每天5到8臺手術,楊醫生就是鐵人恐怕也吃不消吧!
事實上,在縣一級的醫院里,像楊醫生這樣每天有多場手術的醫生不在少數,一方面是患者疊加需做手術者遞增,促使縣級醫院有效的醫生資源不得不超負荷運轉;另一方面確也存在醫院安排手術調度不夠科學的問題,更多時候每天要做多場手術的醫生甚至沒有退場的機會,只得每天硬著頭皮苦撐,掩藏著手術醫生巨大的健康風險。
患者多手術多,或許是醫院的無奈,但不該是醫生常常被累倒、乃至猝死的根源。按照制度設計或者相應的匹配,一家醫院的醫生不在少數,但能夠上手術臺的醫生確實又是稀缺資源,缺乏超前的系統的梯隊式的后備力量培養,必然讓少數醫生承載過重的手術壓力。同時,從當下醫院的收入來源看,醫院及其醫生也有多做手術多得益的沖動,不排除有些患者可以緩做或不做手術,但最終還是被推上手術臺的現象。
醫生與患者都是抗擊病魔戰壕里的戰友,保證患者健康卻把醫生累倒,這絕不是一個好的醫療制度,也不該是一家醫院的常態。我們需要患者更多地理解醫生的辛苦,需要醫生勞模,但必須在醫生保證自身健康下才有能力與患者一道戰斗。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醫生一次次累倒又站起、站起又一次次倒下,或許患者及其家人無能為力,但醫院及其醫療主管部門不能也站在一旁看熱鬧受感動,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辦法,降低醫生工作強度,合理分解手術進行的場次與手術人,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醫生隊伍的體質狀況,給予他們應有的休息和調度,不至于讓醫生累倒了才來給予關心。
而從深層次看,還是要加快醫療體制該改革,革除以藥養醫和醫院收入沖動等弊病,逐步將醫院公益化達到普及與深化。同時,加強社區醫生和家庭醫生的培養和增量,更大程度上提高公眾基礎健康水平,盡可能減少要做手術者的人數,一定程度上緩解手術醫生的壓力。而如何更好地保質保量培養縣級醫院手術醫生,也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課題,需要各方的齊心協力。至于根據病情安排手術,也希望在醫院內部形成相對成熟的管控和監測體系,盡可能避免那些可以緩做或不做手術者被推上手術臺的怪相頻頻出現,那樣累垮了醫生不算,對患者也是有害無益,不要也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醫生 手術 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