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一年315份郵件的背后
——“創新之花”養成記
德文,你好!
你睡覺了嗎?
論文可以寫了試試,但不要和Forbes比。他在Rochester當過教授,是光學加工的著名專家。他提出的面型公式是為了方便公差分配,方便加工,故實用性明顯。
祝好!
王涌天
這是一份簡單的郵件,也是一份老師對學生的科研路上的指導,但郵件背后確有著一段讓人感動的師生情。
在接受記者采訪關于如何培育創新之花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涌天說了這樣一段話:作為導師,幫助學生開啟了科學研究的大門,實現科研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是我的責任;細致耐心的指導他們不斷克服科研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不斷進步是我的義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我要做給他們的榜樣。
“作為一名老師,我曾多次為我的學生解決學業、科研以及生活上的困擾,記得有一年,與一位學生的郵件來往達315份。”王涌天淡淡地說。
一年315份郵件?
帶著對315份郵件的好奇,記者聯系到了315份郵件背后的主角———程德文。
王涌天是程德文碩博連讀的導師。當記者問到王教授對他的影響之時,程德文笑著拿出一份保存完好的報紙——2002年12月20日的627期“北京理工大學校報”。他指著上面的一篇文章《在勤勉中不斷創新——記“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王涌天》說,當年就是從這篇文章中,我認識了王教授。
從此,程德文便與王涌天教授結下了不解之緣。對于程德文來說,王教授不僅是一個優秀的導師,更像是一位慈愛的父親。
“回想讀研期間,當我科研沒有突破時,是王老師對我耳提面命、耐心指導;當我獲得‘王大珩光學獎’而沾沾自喜時,是王老師告誡我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當我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發表數篇論文時,是王老師提醒我要對期刊和論文心懷敬畏、不能輕視;當我想要出國留學時,是王老師積極幫我聯系,推薦我;當我們生活有困難時,是王老師慷慨解囊,給我們排憂解難,讓我們專心科研……”程德文說。
程德文告訴記者,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我去美國亞利桑那(Arizona)大學光學學院繼續學習深造。在美國三年時間里,初步統計了一下,他一共收到了王教授六七百封電子郵件,幾乎每周都能接到王教授兩三個電話。“如此高頻率的溝通與聯系,視我如子女,傾其所能為我的成長和成才給予指導與幫助,讓我感動不已。是王老師賦予了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攀登的力量。每次失意或失落,王老師就是自己心里的燈塔,指引著我前行。”程德文動情地說。
從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學學院畢業后,程德文懷著對祖國的深深眷念,對母校的不舍之情,對老師的感恩之心,帶著一身所學,帶著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如期回到祖國,回到北京理工大學,繼續追尋心中那束璀璨的光,為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現在的他是———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也開始了屬于自己的教師生涯。
從程德文身上,我們看到了創新之花的養成與綻放。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在王涌天的眼中,作為一名專注于科研的教師不僅要出色地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要幫助學生把科研精神傳承下去,讓創新種子健康的成長,讓創新之花開遍天涯海角。
編輯:秦云
關鍵詞:王涌天 315份郵件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