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政協·協商>建議 建議

到生活里刨文學創作的“金剛鉆”

——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編劇唐棟談話劇《柳青》的創作

2019年04月15日 09:39 | 作者:郭海瑾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 郭海瑾)近日,話劇《柳青》全國巡演首場演出在京拉開帷幕。《柳青》講述了作家柳青為了創作《創業史》,毅然放棄大城市優渥的生活條件,辭去縣委副書記職務,舉家搬遷到長安縣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14年生活的豐厚積累,成就了柳青的創作思想和文學品格,也成就了鴻篇巨著《創業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柳青,特別是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談到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時,對柳青“深入到農民群眾中去,同農民群眾打成一片”的生活實踐與創作追求給予高度的評價。話劇《柳青》的劇本由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編劇、作家唐棟撰寫。本期文化周刊采訪唐棟委員,請他談談創作《柳青》的前前后后。

一個人、一部書、一份情感

文化周刊:當初您接到要創作話劇《柳青》的邀請,是一種怎樣的情景?

唐棟:去年年初的一天,我接到西安話劇院院長打來的電話,問我能不能把手頭的事放一放,先給他們寫一部關于作家柳青的話劇。我一聽是寫柳青,職業的敏感讓我在那一瞬間意識到這是個好題材,便當即答應了。

文化周刊:創作話劇《柳青》,您認為您的優勢在哪里?創作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

唐棟:在17歲之前,陜西關中也是我生活的地方,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這與柳青當時所生活的地方、所處的環境和他在《創業史》中所描寫的場景大體上是相同的,我也就很能理解他對生活的那種感悟、對關中人民的那份感情。此外,他的小說《種谷記》《銅墻鐵壁》以及《創業史》等,在我中學時期就看過,特別是《創業史》中的一個章節《梁生寶買稻種》還被編進中學語文課本,他使用的語言、他描寫的人物、他創造的形象,都深深刻在我腦海中。

一個人,一部書,這些深嵌在我少年記憶里的柳青和《創業史》,成為幾十年后我創作話劇《柳青》重要的情感來源。

在動筆寫《柳青》之前,我又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將《創業史》仔細回顧了一遍,雖然只有幾十萬字,但我一字一句地去欣賞,把每一句話吃透,并且一邊看,一邊思考,一邊做筆記。光看《創業史》自然是不夠的,還要進行實地采風。我離開家鄉也有很多年了,帶著“任務”回家鄉的感覺也很特別。到柳青住的皇甫村,拜謁了柳青的墓地,聽村里見過柳青的老人講柳青和他們的故事;去了柳青故居,故居已經荒廢。此情此景,對我也深有觸動。在采風的同時,還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尤其是柳青女兒劉可風寫的《柳青傳》,提供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素材。這樣,將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充足的資料準備融合起來,構思話劇《柳青》就順理成章了。

文化周刊:從構思到初稿完成,這個過程有沒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唐棟:在這三四個月里,我深深感覺到這部話劇很難寫。難在哪呢?你要把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一個人們熟悉的作家,寫成一部話劇,方方面面的處理難度都很大。另外,戲劇講究戲劇沖突,那么在《柳青》這部劇中,他處在怎樣的沖突中?他與周圍人物的關系又是怎樣的?他自己的內心又有怎樣的矛盾?等等,要拿準這些都比較難。

在下筆之前,我列了大綱。我就想,要想將這部劇寫好,必須寫出柳青的“三重身份”,即作家身份、干部身份和他的農民身份。還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作家與生活的關系,作家不深入生活、不熟悉生活,就不能深刻理解和認識生活,就沒辦法準確地表現生活;二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柳青是干部,而且是黨員干部,寫柳青的形象實際上就是寫黨的形象,他是個典型;三是人和時代的關系,柳青也是農民,他身邊有很多農民,他們如何將自己融入那個時代,又怎樣來適應那個時代,并推動時代往前發展,是需要深度挖掘的。于是,“三重身份”合為一體,就是柳青這個獨特的人物形象。

梳理好這些,就開始動筆了。有一天,我自己也樂了,我說這個戲怎么這么好寫了?很順當,第一稿完成也就用了20多天。后來我想,應該是我前期準備比較充足,包括資料準備、素材搜集,以及對柳青的生活地域、創作思想、文學精神的理解等都很充分,于是后期動筆就很順利了。

“大寫的人字在魂里頭”

文化周刊:聽說您跟柳青有過一面之緣,能簡單談談嗎?

唐棟:大約是在1967年的1月份,天氣很冷。“文革”開始后,學校已經停課了,當時15歲的我,跟著同學坐著火車到了西安。一出西安火車站,就看到解放路上有一支游行隊伍,鑼鼓與口號聲震天。最前面的一輛車上站著一個人,身上還掛了個牌子,看牌子我知道他是柳青。因為讀過他的書,所以印象深刻。于是我就趕緊跟過去,仔細看發現,他是一個身材瘦小、皮膚黝黑的老人,我就想一個大作家怎么會是這般模樣?就是個農民嘛!我一直跟著慢慢往前開的車,在人群中目不轉睛地仰望著他,他也不時抬起頭張望著人群,有那么一會兒,他看著我,我看著他,他那雙明銳而又深邃的眼睛,像一道電光直抵人心。那一瞬間,那一個眼神,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文化周刊:除了這個眼神、這種對視,在柳青身上,打動您的地方還有哪些?

唐棟:毋庸置疑,柳青是個偉大的作家。作為晚輩,我對他的文學精神、創作理念、做人做文等方面都非常認同與贊賞。我很欽佩柳青身上的“三口氣”———一是他獻身于文學事業的志氣。為了寫《創業史》,放棄優渥的條件,辭去國家干部職務,舉家搬到農村去,一住就是14年,這種志氣令人欽佩。二是充盈在他生活與作品中的地氣,他始終把自己的文學之根扎在泥土里,他的作品也充滿了“泥土味”;三是堅持真理、不向謬誤低頭妥協的骨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創作《創業史》的進程中,經歷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大躍進、四清、“文革”等運動,但他始終堅持真理,始終堅信困難是暫時的,始終不曾改變自己的信仰,始終堅定意志,始終昂揚向上,剛正做人。就像話劇《柳青》的結尾,快板王所唱的:“《創業史》化在命里頭,困境面前不低頭,一身正氣硬骨頭,大寫的人字在魂里頭……”

文化周刊:《創業史》講述的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和農民精神風貌的故事,在今天讀來,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您看來,這種生命力表現在哪里?

唐棟:在我看來,《創業史》的成功之處,一是柳青對時代的把握極其準確,又能真實、迅速地把那個時代描繪出來。二是他塑造了一批陜西關中農民的形象,個個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對那個時代的農民形象的塑造,可以說,他是一座高峰,迄今難有人超越。三是對陜西關中農民語言的創造和應用,十分豐富,十分生動,十分漂亮,十分有味。我想這三點既是柳青對文學的重大貢獻,也是他的《創業史》葆有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圪蹴在人民中圪蹴在泥土里

文化周刊:您的話劇《柳青》與柳青的《創業史》,二者有沒有內在的聯系?

唐棟:在話劇中,我把《創業史》中的一些故事情節融入柳青的現實生活,讓小說中的人物走到柳青身邊,讓話劇和小說這兩個文本取得精神上的內在聯系。比如《創業史》中的梁三老漢與話劇中的王三老漢,《創業史》中的梁生寶與話劇中的王家斌,《創業史》的徐改霞與話劇中的彩霞,等等,既是柳青筆下的小說人物與生活原型的關系,也是話劇中的柳青與他身邊人物的關系。

文化周刊:話劇《柳青》中有沒有哪些細節是貫穿始終的?有沒有哪些細節又讓您印象深刻?

唐棟:為了推進柳青的形象刻畫和精神塑造,我在劇中貫穿了三個意象性的戲劇語匯,在劇中的表現,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一個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說陜西快書的流浪藝人“快板王”,他作為一個角色置身于劇情之中,他的“意象性”遠大于“實用性”。他是劇中的“第三只眼睛”,通過他的傳奇經歷和快板,既想表現出時代背景下關中地域的人文風情,又可激活戲劇結構上的死角,使柳青的黃土情、人民性得以擴延。

二是柳青的“圪蹴”,圪蹴就是蹲下,這是關中農民與生俱來的一種習慣。初到皇甫村時還穿著背帶褲的柳青,第一次學著莊稼人的樣兒圪蹴,褲子背帶就掙斷了,腿腳也蹲麻了。他意識到,只有與莊稼人圪蹴在一起,方能與他們打成一片,進而走進他們心里,于是,柳青學會了圪蹴。圪蹴下,還要叼上旱煙鍋,與莊稼人嘮家常;圪蹴下,才有可能與人民群眾融為一體,與黃土地融為一體,才有可能把根深扎在這方泥土里。直至柳青晚年最后一次回皇甫村時,女兒讓他坐下歇歇,他說:“讓我圪蹴會兒,我好久沒有在皇甫的土地上圪蹴了。”他蹲下,點上旱煙鍋,深情地久久注視著滈河兩岸金色的原野,眼眶里滿是淚水。他已經完全融入這片土地,這個圪蹴,就是圪蹴在人民中間,圪蹴在泥土里面。這是貫穿全劇的一個細節,也是一個意象。

三是柳青的妻子馬葳,每當有心結時總是對柳青說這么一句話:“我想跟你談談”,這句話伴隨著馬葳與柳青相濡以沫、風風雨雨、同甘共苦的一生,承載著馬葳為支持柳青的工作所經受的生活壓力與艱辛,以及柳青在歷次“運動”中的多舛命運給她造成的精神苦厄。然而,這句話說多了,柳青反倒沒怎么在意,這不能不說是柳青的一個缺陷,有點“大男子主義”。直到晴天一聲霹靂,馬葳去了另一個世界,柳青終于明白了妻子為什么總是說“我想跟你談談”,此時他悔恨、愧疚得難以用言語表達,只能用滴血的心聲喃喃自語:“馬葳,我想跟你談談,我想跟你談談……”這句話作為柳青內心刻畫的一種意象而貫穿到底。

文化周刊:為了寫《創業史》,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這種深扎對當下文藝創作有著怎樣的啟示?

唐棟:柳青非常理解作家為什么要深入生活,并且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以這種深扎的方式來踐行他的創作思想。無疑,他是成功的。他用畢生的創作實踐和經驗告訴我們:作家,只有在豐沃的生活泥土里才能刨到文學創作的“金剛鉆”;文學,只有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才能獲得鮮活的生命。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提到柳青,就是想用柳青這樣的創作經歷、用這樣一個優秀的人民作家來表達他對作家與生活、作家與藝術、作家與時代、作家與人民、作家與使命擔當的看法與希望,也就是希望作家、藝術家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與時代同步伐的精品力作。

在我看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需要把握三方面的契合。首先要有情感,情感要到,柳青身上就有,對生活的熱情,對農民的熱愛。二是認識要到,如何理解生活,怎樣認識自己所生活的這個生活,都要有清醒、準確、深刻的認識。三是深入生活,要有獨到的眼光,要能發現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矛盾,發現人民前進的動力源,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和通往的途徑。此外,文藝創作需要對生活的本質做本真的描寫,才能打動人心。不管科技如何進步,文藝作品對生活細節的捕捉與尋求不會改變,一到細節就得真實,就得從生活中來,這是出精品力作的關鍵之一。

編輯:王琦瑋

關鍵詞:柳青 唐棟 創業史 話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