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著作權法的修訂”調研現場報道之二
“金飯碗”怎么捧?
“這是虎座鳥架鼓,鼓座是一對相背的鳳鳥和臥虎,是楚地特有的樂器。”
……
4月9日下午,湖北省博物館內,館長方勤向全國政協副主席汪永清帶領的“著作權法的修訂”調研組一一介紹館內的珍藏。
自西周初期楚人熊繹在長江中下游受封立國,楚國的日漸繁盛一度孕育了豐富燦爛的楚文化。今天,這些楚國文物藏品精湛靈動的工藝,依然讓調研組的委員們感到震撼。
湖北省博物館的館藏極為豐富,國家一級文物就有近千件。不過,調研組此行的目的并非看文物,他們更想了解在這個互聯網社會,文物復制、數字化和衍生品開發方面涉及的著作權問題,這也是修訂著作權法要關注的課題之一。
近幾年,湖北省博物館正依托藏品資源大力推進數字化建設,今年擬重點打造5G智慧博物館。調研組了解到,博物館已經完成近400件文物的3D數據采集。
守著珍貴的文物相當于守著“金飯碗”,但是,當博物館捧著“金飯碗”走向市場化和數字化時,遭遇的法律困境也越來越多,文物數字化后的著作權歸誰?山寨文物侵權怎么辦?文物衍生品帶來的經濟利益如何分配?這些都需要通過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的完善予以明確。
“這是一個模糊地帶,我們也不敢做太多的開發。”方勤告訴調研組。
著名的曾侯乙編鐘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共只復制過5套。但是,由于編鐘復制的模具流到了市面上,由此產生了一些山寨編鐘。對文物的復制,我國出臺了專門的管理辦法,有很多嚴格規定,但這種文物仿制在法律上并無明文規定。
其實,“被山寨”是博物館常見的煩惱。“曾經有一個公司照著我們的文物做了一萬把越王勾踐劍去賣,我們想追責,他們說這不是復制是仿制,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方勤說。
為了研究更多案例,此次湖北之行,調研組還考察了其它博物館和歷史遺址。在荊州博物館,委員們看到了極為罕見的戰國時期“龍鳳虎紋繡羅”等一批珍貴絲綢;在荊州古城的城樓上,委員們看到了保存完整、逶迤挺拔的古城墻;在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委員們看到了恢弘浩瀚的楚王陵。在贊嘆這些文化瑰寶的同時,委員們也深感文博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性。“要從我國文化安全的角度去看待文物相關著作權保護的意義。”全國政協委員陳崎嶸說。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閻曉宏認為,文物有特殊性,其復制品、衍生品等著作權是一種特殊形態,當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需要通過著作權法的完善更好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文物 博物館 調研 汪永清 著作權 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