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綠樹栽下一道溝, 好活的日子在后頭”
民歌記錄變化,反映時代
人民政協網4月15日電 杭錦旗原阿門其日格鄉位于庫布其沙漠與毛烏素沙漠結合部,俗稱兩大沙漠的握手地帶,總面積438平方公里,轄9個自然村、53個社,人口4500多人。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肆虐的狂風、浩瀚的沙漠、閉塞的交通困擾著阿門其日格,無奈的農民生活在極度荒涼貧困的環境之中。阿門日格鄉沙浪洶涌,白毛風遮天蔽日,白天屋里還要點燈臺,大風強烈地呼叫著,將碩大的沙粒卷起,無情地打在人們的臉龐,讓人覺得疼痛、悲傷、無奈。人們缺吃的糧食,更缺燒的燃料,全鄉徹底變成一個“三靠鄉”——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在憂傷中度過了一個個艱難的日子。生活在這里的人民群眾雖然生活艱難困苦,但他們還是喜歡用淳樸生動的民歌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和生活感受,用民歌形式來描繪當時的生存狀態。他們把這種艱難困苦編成山曲唱出:
君圖梁高來索地溝長,
無邊沒沿明沙梁。
冷寒受凍人犧惶,
誰叫咱住在窮沙梁?
大風沙刮埋了吃水井,
事情箍住不由人。
膠車困在十里沙,
事情箍住我能咋?
大風刮起了大明沙,
哥哥倒究流落在哪?
你在圪梁我在溝,
揚了一把明沙風刮走。
……
民歌是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是社會歷史、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是時代的風雨表,它有著悠久現實主義傳統,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自然斗爭和社會斗爭中,用汗水和血淚澆灌出來的藝術瑰寶,是勞動者感情與智慧結出來的碩果。
山曲具有高亢、明快、豁達、質樸、幽默、熱情的藝術特點,山曲的內容三言兩語、情真意切,隨意翻轉、生動活潑、淋漓盡致、沁人心脾,多以說唱男歡女愛、男女之情居多,但也有喻理說事的。山曲的形式基本上是上下句構成一段結構,往往是上句采用比興手法,下句點題說事。用最自然的語言、最自然的曲調,把最自然的情感抒發出來,不受時間、場地、環境的限制,歌手們根據彼時彼地的情況即興編詞進行演唱,既可直抒胸臆,也可借物喻情。
胡麻開花結果果,
山曲雖小意思多。
哥哥唱曲兒妹妹聽,
十句有九句是愛情。
唱山曲兒夾葷又帶素,
一陣陣就把你的魂迷住。
阿門其日格原烏蘭敖包村村支書白三寶說,阿門其日格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因狂風肆虐,大沙圍困,老百姓無法生存,杭錦旗政府決定讓好多人家搬遷到沿河后大套,大量的村民被迫遷移使有情人相隔兩地,飽受相思之苦,有山曲佐證:
阿門其日格成了明沙梁,
政府決定咱到沿河找希望。
二細細麻繩捆鋪蓋,
風沙天逼的咱離梁外。
你在南梁外我在灘,
可叫大明沙堵了個端。
毛烏素庫布其沙套沙,
人想人來沒辦法。
想親親想的見不上面,
我在龍王廟上許口愿。
許下的口愿還不起,
紅丹丹領了個紅公雞。
麻陰陰天來倒鉤鉤云,
又想地方又想人。
后大套白面吃不見香,
不如南梁外喝米湯。
當年的阿門其日格鄉黨委秘書劉茂成在《沙原深處綠蔭展》一文中寫道:1971年阿門其日格鄉新組建的黨委和政府一班人面對現實,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邁開雙腳深入到阿門其日格鄉的9個自然村、53個社與社員促膝談心,討論阿門其日格鄉向何方去?尋找貧困的源頭,找治理的辦法。
心里裝著人民疾苦的鄉黨委和政府一班人最后總結道:“窮在沙上,害在風上,少在樹上,差在干上。”最后決定要大搞植樹造林,讓黃沙變綠洲。
黨委和政府的決策,是沖鋒號,在毛烏素沙漠和庫布其沙漠的握手地帶,打破了亙古的沉寂,它是進軍令,響徹云霄,一場前無古人的向黃沙進軍的戰斗開始了。這年秋天,阿門其日格鄉的溝溝洼洼,明沙丘,迎風面,順風壕……全是造林大軍,全鄉人民齊出動,挖樹坑、栽樹苗、澆樹苗,護樹林,聲勢十分浩大、壯觀。第二年春,紅彤彤黃燦燦的沙柳抽出了嫩條,阻止了飛揚跋扈肆意妄為的黃沙,黃沙在人們的眼中“有抓拿”了。人們幸福地滴下了激動的熱淚,大家決心把滴翠的春光注滿阿門其日格的山山洼洼。緊接著一場打井修水利,平整土地,栽防護林三位一體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掀起了。每兩行沙柳中間是水道,汩汩的泉水既澆灌了林木又灌溉了糧田,一舉兩得。七災八難的阿門其日格人終于喊出了:我們的農作物存入綠色的百寶箱了。不幾年,明沙梁不見了,整個阿門其日格變成了綠洲,只聽見甜茵茵的山曲兒在柳林林繞。
那幾年出門盡沙丘,
一顆顆都是“和尚頭”。
如今沙梁柳成蔭,
野鵲鵲唱成一哇聲。
莊戶人要改“和尚頭”,
誰栽上樹木歸誰有。
茫茫沙海全是樹,
家家全是林業專業戶。
多養畜來多種樹,
窮光蛋變成了萬元戶。
楊樹高來柳樹稠,
我們的前程有奔頭。
綠樹栽下一道溝,
好活的日子在后頭。
植樹造林不僅綠化美化了阿門其日格的山山水水,更給阿門其日格人民帶來了生財之道,鄉村里辦起了柳編廠,編簸箕、編菜籃、編籮筐、編柳笆,有的柳編產品走出了國門出口創匯,成為杭錦旗的佳話。大家說,我們的綠色銀行已正式掛牌向世人展示。
隨著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群眾也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房左房右栽起一行行沙柳,起早貪黑,擔水澆灌。
現在的阿門其日格到處是山清水秀、綠樹成蔭,天天是天清氣爽,藍天白云。全境林木茂盛,水草豐美,瓜果飄香,風光秀麗,人民安居樂業。
阿門其日格栽柳樹,
樹林林把那沙壓住。
阿門其日格人民真英雄,
明沙梁造成大樹林。
再不要說我們沙灣灣窮,
沙灣灣栽下了富裕根。
全國造林百佳鄉,
神州大地美名揚。
阿門其日格盡樹林,
在哪搭兒約會也看不見人。
阿門其日格沙梁被綠化,
咱二人就在這兒把根扎。
阿門其日格樹林里山曲飛,
句句唱咱栽樹的老前輩。
阿門其日格山水綠茵茵,
子孫萬代要繼承。
……
后記:杭錦旗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計劃編輯出版原阿門其日格鄉植樹造林史料專輯,文史資料委員會專門召集人員舉行座談會,動員大家踴躍寫稿子。我不是阿門其日格人,也沒有在阿門其日格工作過,對阿門其日格的植樹造林情況只是聽人說過,了解甚少。我很想寫點東西,但不知從何寫起。座談會上原籍阿門其日格的韓爭奇老師說了一句山曲歌詞:“想哥哥想的實在苦,電線桿發芽長成樹。”一句話點醒了我,何不寫一篇從民歌里看植樹造林給阿門其日格帶來的變化,于是我就開始收集山曲歌詞,通過大量閱讀鄂爾多斯西部及杭錦旗民歌集,采訪阿門其日格人,特別是采訪原烏蘭敖包村村支書白三寶后,得到大量的民歌歌詞,如獲至寶,我著手寫成這篇文章。
(作者系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政協文史委原主任)
編輯:王琦瑋
關鍵詞:民歌 植樹造林 杭錦旗 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