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吳洪亮:用“真”對待生活對待美

2018年06月12日 08:56 | 作者:王卓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真”的齊白石

北京畫院美術館建成開館前,王明明院長就定下要做陳列,以陳列齊白石的作品為特色,根據題材把藏品劃分為草蟲、人物、山水、梅蘭竹菊、水族、花卉、書法、蔬果、石印、手札10個專題陸續陳列展出。

10年內,專注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的10個展覽已經完成。“齊白石”幾乎成為大眾對北京畫院美術館的第一認知。

為什么是齊白石?很多人會問,做展之前,吳洪亮自己也問。

幾十年來,從各個維度解讀齊白石作品的內容千千萬,不過吳洪亮在翻遍資料閱遍畫作之后,得出了一個簡單結論,“我總覺得他身上帶了中國藝術的很多基因,而且接地氣、真誠。”

這種無所不在的真,也是吳洪亮最為推崇的藝術精神。

在中國會畫花鳥魚蟲的人不少,為何齊白石的畫作膾炙人口?吳洪亮眼里,齊白石有一點是其他藝術家不具備的,就是“真有天然之趣”。他舉例一幅齊白石的“小鳥”圖。如果沒有齊白石的署名,乍一看會以為是兒童涂鴉之作。但其實是齊白石1919年初到北京寄居法源寺時,一天偶然看到寺內石階上有個類似小鳥的圖形,就拿了張紙畫了下來。“他在畫上題寫了‘真有天然之趣’,這其實呈現出齊白石的創作方法,尋找繪畫和自然的關系,也表達了齊白石的核心創作態度。”

齊白石的畫作里,還有真性情。吳洪亮看齊白石,有個特點,很喜歡給自己留痕跡,畫作中多有題跋。比如齊白石題有“人罵我,我也罵人”的畫有好幾張;還有的題跋則很幽默,一幅齊白石的《不倒翁》,題跋寫道“村老不知城市物,初看此漢以為神。置之堂上加香供,忙殺鄰家求福人。”原來是齊白石在城里買了個不倒翁,把它帶到農村,村里人就把它當神供奉了起來。

齊白石的畫作里都是他親眼所見的實物實態。“比如齊白石的《向日葵》,2003年我剛拿到這張畫,與梵高的《向日葵》比較,真心覺得畫得不好,但看完題跋,我一下被打動了。他寫道‘枝枝蕭索近低墻,獨汝葵心解向陽。畫手不知憐草木,四時淫雨日無光’,原來他畫的是陰天的向日葵,蔫頭耷臉沒精神!”

不單中國人喜歡齊白石,全世界也都有他的粉絲。“在歐洲,很多大博物館的館藏中,都會有幾張齊白石的作品。捷克國家美術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有100多張齊白石的作品。”吳洪亮到國外拜訪和參觀的經歷,也讓他特別能體會到齊白石的魅力,“他是我們和世界的一個橫向連接。這也要求我們做好研究,與全世界進行平等的學術交流。告訴世界,齊白石應該是什么樣的,讓全世界通過齊白石來認識中國的藝術。”

也因為齊白石的“世界影響力”和在其他國家的館藏,吳洪亮關注到散播在海外的國際藝術資源,和我們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的新思路。今年全國兩會上,他的提案也事關這一話題。

“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方式方法的創新。”吳洪亮建議,以國家名義建立穩定機制,資助海外中國藝術研究人才和中國藝術傳播項目。充分挖掘國際藝術藏品與人才資源,利用其他國家現有的條件,在當地完成中國藝術的展覽、研究和傳播。“其結果成本低、見效快、影響大、融入深,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藝術走入百姓生活

今年是吳洪亮的母校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齊白石曾代表美協和美術出版社給中央美術學院寫過一幅書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吳洪亮覺得,用這句話來形容齊白石也再合適不過。

上世紀50到70年代,齊白石的繪畫在臉盆、暖壺隨處可以見,“現在卻很難見到,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搜尋,終于在上海東臺路舊貨市場花10元錢買到了這種臉盆。當把水倒進盆里以后,你看著盆里的蝦似乎在游動,那一刻你會感到它真的與你同在,因為它是生動的,具有人性化的。”

這種對于藝術中人性化的體悟,傳統與現代的連接,也是吳洪亮想通過美術館傳達給公眾的東西。

2014年逢齊白石誕辰150周年之際,吳洪亮在“人生若寄———齊白石的手札情思”展覽,做了這樣的探索。

美術館將7萬多字的《白石老人自述》精簡讀成5000字,作為線索貫穿展覽,以白石老人的自述為第一人稱引導觀眾。把其中有意思的故事和文獻、作品對照起來,人們在白石老人的娓娓道來中,細細體味其坎坷而精彩的人生,以及和今天的關系。

結合展覽,美術館還精心組織了公共教育活動。請小朋友們用自制的信箋,給媽媽寫一封信(恰逢母親節),展覽的公共教育部分就被凸顯出來。頗有特色的細節是,本次展覽的留言簿以手札信箋的形式出現,并讓觀眾以軟筆寫下留言。這些細節讓展覽和觀眾,特別是和年輕觀眾產生了更緊密的交流感……

“到北京畫院以后,有一點是我在中央美院沒有學到的,這片土地的藝術生成了一套它自己的語言系統和規律。中國畫有自己培養人,即學習、成長和創作的方式。”在吳洪亮看來,來到這個機構,大家能夠看到的除了作品,還有中國藝術的獨特生態,比如齊白石的生存狀態,比如藝術家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教學,對古人理解的基礎上而產生的個人風貌等這些傳承過程,都有中國人獨特的東西在其中。

這些藝術品背后更多元豐富的中國故事中國意蘊,也是吳洪亮想表達、繼承、傳遞出去的內容。

去年,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退休,吳洪亮的責任更重了,他的思考也更多了。他希望畫院的藝術家一方面“技近乎道”,對中國傳統有特殊的理解和創作。另一方面要服務國家,比如在國家大型活動、重要的歷史節點,完成藝術創作的任務。

呼應當年北京畫院創立之時周總理的期許。他也在計劃,北京畫院能真正從更高的視野上考量和培養不同人才。“以前北京畫院乃至全國的畫院都是以培養畫家為主。現在北京畫院要培養三種人才,第一種是創作人才,第二種是藝術管理人才,第三類人才應該就是研究人才,北京畫院也要出學者,比如齊白石的研究,我們就要當仁不讓。”

在北京畫院工作了10余年,吳洪亮對于中國傳統美術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厚,策展和管理實踐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同時,他也感覺,通過這個平臺和自己,能為中國藝術傳承和對外交流做的事越來越多。

5月底在全國政協關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吳洪亮提到,包括藝術工作者在內的專業人士,都可以參與到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建設中。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是一種復合的歷史文化載體,也需要一種對于歷史、傳統文化、審美、城建的綜合考量,有著中國傳統藝術審美和技藝的他們,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身處一個行業久了,都會具有契合行業恰如其分的氣質,吳洪亮也是這樣。作為美術機構的管理者,作為浸潤在中國藝術里的專業策展人,作為傳統和現代里輾轉騰挪的藝術工作者,吳洪亮有一種明顯溫和飽滿、亦古亦今的氣質,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他根植基因的記憶,也是他對于未來的濃重期許。

“藝術里最核心的東西,始終是真。”真,是吳洪亮從國畫中體會的精神,他亦用來,對待事業對待生活對待美。

編輯:位林惠

1 2

關鍵詞:齊白石 藝術 北京畫院 中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