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一座新風口城市的誕生——新舊動能轉換的武漢路徑
“它將顛覆一個產業,現在流行的平板和筆記本電腦,未來或許將消失。”輕輕晃動手中玻璃瓶里的白色粉末,尚賽光電85后創始人穆廣園說。
4月24日,孵化尚賽光電的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文娟說:“這個粉末是屏幕的關鍵材料,以前找韓國進口。現在反過來了,光電工研院自主研發的產品,賣到韓國等國外的企業了。”
高質量發展是一次新趕考,也是一場淘汰賽。抓住了機遇就會出彩,錯失了機遇就會出局。新舊動能轉換,這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關口。今年以來武漢狠抓“萬千百工程”,堅持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持續深入,新舊動能在順利轉換。
資料圖 新華網
以1.34萬億元總量躋身全國同類城市第八的武漢,正闊步從一個老工業基地進化為一座新風口城市。
瞄準核心技術 改寫“缺芯少屏”歷史 構建新動能堅實骨骼
4月11日,國家存儲器基地的無塵潔凈機房,啟動芯片生產機臺搬入安裝調試。
這意味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年內將實現量產。
“千人團隊,歷時兩年自主研發,這是我國在制造工藝上最接近國際高端水平的主流芯片。”長江存儲執行董事長高啟全說,將有力提振“中國芯”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據悉,長江存儲2020年將實現10萬片/月產能,2035年將達到全球市場20%的份額,實現進口替代,爭奪全球存儲器芯片的話語權,成為國際存儲器芯片市場的平衡者,托起國家存儲芯片自主可控的未來。
4月19日,TCL集團工業研究院落戶光谷。董事長李東生擲地有聲:“引導新型顯示總體戰略下的核心裝備制造研發項目落地武漢。”
李東生的底氣在于,從LCD到OLED,從硬屏到柔性屏,光谷在新型顯示領域,布局了5條顯示面板生產線,并建設下一代顯示技術研發中心。
尚賽光電研發的半導體發光材料,已同李東生旗下的華星光電展開合作,成為其產業鏈上游的材料供應商。“如果這種核心材料和器件都依靠國外,這個產業就相當于建立在沙灘上的樓閣。”孫文娟說。
瞄準信息技術核心,改寫“缺芯少屏”歷史。東湖高新區負責人表示,目前“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已初具雛形,正在向打造完整產業生態穩步邁進,代表中國參與全球信息技術領域的競爭,形成產業創新發展策源地。
在智能終端領域,華為、聯想MOTO、小米、中興等一批品牌研發生產基地在此聚集,年產量接近1億部,兩年后達到3億—5億部,成為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產業高地。
在數字經濟領域,光通信網絡技術領跑全球,已成為全球最大光通信研發生產基地,已聚集30多家互聯網領軍企業“第二總部”和1800多家互聯網+企業,成為互聯網產業“第四極”。
4月26日,全國唯一一家國家級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在武漢正式啟動,它將承載為信息光電子產業造“中國芯”的國家使命,承載解決我國信息光電子制造業“關鍵和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及“實現首次商業化”的戰略任務。
在一條8公里長的左嶺大道兩邊,已經聚集起近4000億元的投資總額,正鋪設出一條寸土寸金的世界級的“黃金大道”。而從左嶺大道到高新大道、從光谷大道到關山大道,越來越多的“黃金大道”,組成了武漢新動能的堅實骨骼。
對一個城市來說,擁有萬億級產業集群,等于擁有了吸引要素資源、引領新時代發展的“強磁場”,就可以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占據高地、把握主動。
因光而立,因谷而興。光谷爭做湖北武漢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奮力答好新時代問卷。
四大國家級基地 搶占創新制高點 托起動能轉換新引擎
從“鋼產量”到“硅含量”成為進行時,“武鋼一咳嗽,武漢就感冒”成為過去時。武漢四大國家基地搶占制高點,把握拐點,緊抓“動能再造期”,托起新舊動能轉換新引擎,攻克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難題。
4月24日,第三個“中國航天日”,19家商業航天、高端裝備等領域企業,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集中簽約,產業項目總投資達50.54億元,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項目紛紛入駐基地。一年前,該基地啟動建設。更早以前,這里炊煙沃野,少有大型企業進駐。
基地投資建設運營方華夏幸福有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到年底,一座初具規模、配套優質、宜業宜居的現代化航天科技新城雛形將磅礴崛起”。
也是這一天,國際網絡安全標準化工作會議在漢閉幕,這是時隔9年后再回中國舉辦,30多個國家成員體的280位外國專家和70位國內專家參會。在國際網絡安全標準領域,一批網絡安全“中國標準”從武漢走向世界。
在臨空港經開區,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以只爭朝夕的奮斗者姿態加速建設。未來,它將建設成網絡安全創新基地、網絡安全研究院等八大功能區。將聚集一批網絡安全企業、產業和人才,擔負起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任,在全球化浪潮中守住我國陣地。
“大車都”正在華麗轉身。武漢經開區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基地,一個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智能網聯汽車小鎮即將面世,智能傳感器無處不在,汽車與城市連接起來,智能網聯車可實時采集區域道路狀況、交通狀態。
“今年主要完成場地清淤平整、基礎處理,以及局部測試道路路面建設。”武漢經開區工委委員馮愛明介紹,預計在明年下半年,一期投入使用,二期建成,滿足汽車競技和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需求。
從存儲器到智能汽車,從網絡安全到商業航天,依托四大國家基地建設,武漢抓住產業創新的“牛鼻子”,不斷騰籠換鳥,加速孕育釋放。
武漢工業經濟增速畫出一條“V”形曲線,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新三駕馬車”去年產值6555億元,占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九成。
“萬千百工程”再造武漢產業新動能新脊梁。打造光電子信息和汽車及零部件的萬億產業集群,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健康食品等若干個千億產業,培育和引進一批百億企業,構建萬億產業集群、千億支柱產業、百億企業新格局。
留住百萬大學生 筑好人才棲息地 釋放新動能內生動力
4月18日,華中科大校長丁烈云等在漢高校的14位書記、校長相繼亮相發聲,喊話大學生“留漢不留憾”。
相隔一日,4000余名畢業生擠爆一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大型校園巡回招聘。
打響“搶人大戰”第一槍被廣受關注更被廣為效仿的武漢,深諳人才是壯大新動能的決定性因素,高質量發展要靠高質量人才支撐。
在武漢華大基因,記者見到了華中科大2017年應用統計專業應屆碩士畢業生梅宇航,畢業后他留漢成為一名“大數據算法工程師”,用大數據驅動武漢生命健康產業發展。
開展“留漢工程”僅僅一年多,和梅宇航同樣做出留漢來漢選擇的大學生,已突破40萬人,他們為武漢壘起人才金字塔基。
記者從市招才局了解到,自武漢喊出留下百萬大學生以來,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承接就業大學生占比就超過三成。據統計,去年上述三大產業產值均增長17%以上。新動能轉化,一股極富生機的內生驅動力,正在釋放。
“人才是第一資源”。截至目前,武漢地區人才總量達240萬,經濟發展高地必定是人才聚集高地。
武漢成立招才局、開創性提出“雙百萬工程”,全國首設科技成果轉化局,政府、高校、企業合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舉辦了6場大型專場對接活動,簽約項目228項,簽約金額295億元,源源不斷孵育新動能。
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集聚,厚植優勢釋放發展新動能。
在武漢,每天有上千大學生留下來,每天誕生超1億元的技術成交額,每天360多戶新市場主體出現在市場上。
“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源源不斷。光谷第十批3551人才入選者劉德珩,從荷蘭辭掉高薪來漢創業,已經研發出業界最高精度、最低噪聲的氣壓高度計芯片,打破了德國博世、英飛凌在該領域的壟斷。
留美博士肖國華回漢創業,從光谷生物城走出的安翰光電,研制出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上第一臺能夠精準查胃的膠囊胃鏡并將其產業化。
“千人計劃”專家閆大鵬回國創辦銳科激光,先后自主研制出我國第一臺1000W、第一臺4000W、第一臺10KW連續光纖激光器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進口替代,5層研發樓創造的高新技術產值去年高達6億元,今年4月通過證監會發審委的審核。
去年年底,擁有89所高校、百萬名大學生,被譽為“大學之城”、科教大市的武漢,榮膺“年度城市創新獎”稱號。挖潛式創新,讓新動能內生動力重獲釋放。
走出舒適區 自我革命再造政策鏈 創現象級新風口城市
三天后的“五一”假期,首屆國際武漢斗魚直播節將在長江主軸上演。創辦4年的斗魚,從光谷軟件園的一棟樓走出的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計劃今年赴港上市。
“斗魚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創新,探索出的直播經濟、網紅經濟,希望在全國乃至全球形成引領。”斗魚創始人兼 CEO陳少杰說。斗魚是直播界的“發明家”,2017 年,專利申請量超過1000件,其中發明專利超過800 件,連續兩年發明申請量湖北省排名第二。
短短三年,光谷培育五家“獨角獸”企業,在國內最早提出了“第二總部”概念,引進第二總部企業30余家,居我國中西部第一。這是武漢新經濟、新動能崛起的一個生動實踐。
融合再融合、跨界再跨界、迭代再迭代、顛覆再顛覆,重塑傳統經濟、催生新型經濟。武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是一道必答題。這個過程是自我否定、自我革命,更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跑出“獨角獸”企業的武漢,完成了底層基因的再造,在重工業城市的筋骨里,激發萬千創新細胞。鼓勵創新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涌現,早發現早謀劃,培育新動能,鍛造新結構。
武漢進行了一系列走在全國前列的體制創新,創新血液打通新動能發展毛細血管。高校師生“下海”創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七三開”,政策鏈催發創新“核裂變”,大膽碰觸體制“天花板”。從光谷寫字樓到漢口居民樓,“雙創”激情遍布“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
創新發展模式現象更是讓武漢成為現象級風口城市。武漢首創“大學+”發展新模式,招商引資“一號工程”與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兩手發力,截至目前,武漢先后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10所在漢高校,舉辦11場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活動,吸引5300余名知名校友帶來簽約項目350多個,項目總投資突破14700億元,“新時代校友經濟”成為武漢一張新名片。
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積極向海外延伸。3月底4月初,在日本和韓國,簽約19個項目,簽約金額79.92億元;推動35個涉外重要項目,項目投資額214.72億元。4月19日,“在漢高校校友總會聯盟”再次吹響集結號,將打造校友經濟“升級版”,超10場海內外校友資智回漢活動今年上演。
“商幫聚漢”吸引了馬云、李東生、陳東升、雷軍、陳宗年、汪潮涌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家紛至沓來。推動招商引資項目落地見效,每月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確保往年簽約項目開工三分之二以上,當年簽約項目開工三分之一以上。全國要素資源紛紛流入“武漢洼地”,武漢成為海內外關注的投資高地。
去年一年,全市招商引資簽約總金額25828.9億元,全年實際到位資金8226.6億元,同比增長41.3%,簽約億元以上項目數和簽約金額,分別為2016年的4.4倍和7倍,武漢城市吸引力和產業競爭力站上新高度。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近日發布《機遇之城2018》報告,除北上廣深之外,武漢在26個中國城市中位居第二。“創新驅動-人才回歸-企業升級-產業賦能”優勢閉環在此形成,一座現象級的新風口城市正在誕生。(記者肖娟 黃琪 陳誠 李佳 康鵬)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武漢 產業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