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廣州首提“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至2035年,廣州常住人口將達2000萬人,城市軌道網絡達2000公里,南沙將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門戶……日前公布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亮點頻現。
近20年來,廣州從最早期定位為廣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華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再到國務院2016年批復首次確立獲得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廣州城市定位在國務院對城市總規劃的批復中逐漸提升。而在本次規劃草案中,廣州的目標愿景是“美麗宜居花城 活力全球城市”,城市性質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商貿中心、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逐步建設成為引領型全球城市。
“此次城市總規劃把廣州放在全球城市體系中去考量,并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目標對城市所需的功能和資源要素提出了要求。”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李郇說。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草案在城市性質中首次增加“交往中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提法,這也意味著新時代,廣州將肩負更多使命。
“交往中心代表全球人流交往密集,伴隨人才的流動,知識、技術、資本等要素也要向廣州集聚,呈現出城市活力四射的一面。”李郇說。打造交往中心,廣州有著堅實的基礎,國際航運、航空樞紐正初步形成。僅以航線為例,目前白云機場已開通國際和地區航線136條,通達全球五大洲,預計2020年將躍升為全球第五大機場。與此同時,廣州近年舉辦國際會議數量大幅提升,粗略統計,2015年以來,廣州舉辦了超過50場高端國際會議……高層次、高規格的“迎來送往”表明,廣州逐步成為國際交往中心。
“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指的則是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擔當。近年來,廣州的科技創新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全市261家孵化器、909萬平方米的孵化面積,孕育出了8700家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總數高達16.9萬家的科技創新企業。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作為國際創新樞紐的廣州必將承擔起創新驅動發展的要務。”李郇認為,“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提法實際上是為廣州及全省、全國經濟發展提供后勁。
人口規模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規劃草案提出,要科學調控人口規模,2035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000萬人左右,比2016年底增加600萬,并按照2500萬管理服務人口進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規劃草案還提出,廣州將建設世界級空港、海港和鐵路樞紐。至2035年,廣州航空樞紐設計年吞吐能力將達1.2億至1.4億人次,國際航空旅客中轉率達到35%以上;廣州港貨物年吞吐量達7.5億噸,集裝箱年吞吐量3600萬標準集裝箱;廣州鐵路樞紐客運量超3.97億人次,貨運量超過0.77億噸。
對于廣州主城區包括哪些范圍,歷年來廣州各類文件有不同的提法。規劃草案首次明確將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納入了主城區的范圍。該規劃提出,要形成“主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鄉村”的城市空間網絡體系。其中,主城區包括荔灣、越秀、天河、海珠四區,白云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九龍鎮以南地區及番禺區廣明高速以北地區是承擔科技創新、文化交往和綜合服務職能的核心區域。
作為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的南沙區,全域被列為廣州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綠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服務功能核心區和共享發展區。而且草案還特別安排章節提出,要“強南沙”,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核心門戶。未來,將推進南沙樞紐站規劃建設和提升慶盛站綜合交通服務能力;推進建設南沙與廣州主城區、香港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廣州南站暢達的高速交通走廊,實現30分鐘直達大灣區主要城市中心區和重大交通樞紐。
為強化南沙區和大灣區綜合服務功能,規劃提出重點發展國際航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創新金融、科技創新、國際交往等功能。
根據規劃,南沙將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面向港澳實施更大程度的先行先試和更高水平的開放政策。(經濟日報記者 龐彩霞)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廣州 城市 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