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學校食堂市場化”偏離了公益軌道
給學生提供午餐似乎是個費力不討好的活兒。學校有義務協助為孩子們提供安全且有營養的午餐,但吃飯本來就是眾口難調的事情,所以飯菜是否可口、學生會否浪費,學校往往很難保證。日前,記者探訪了廣東深圳的一些學校后發現,通過市場化運作來改善校園午餐質量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4月8日《光明日報》)
孩子在學校就餐,家長最關心的是衛不衛生,營養搭配科不科學,孩子到底喜不喜歡吃。學校食堂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可能在花式品種等方面確實更加豐富,學生可能更喜歡吃,但安全性和營養性就很難說了,在價格等方面可能會提高不少,畢竟市場化運作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近年,許多學校把食堂作為了盈利的工具,要么由外來人員承包,要么把食堂租給一些個體戶經營,既不衛生,又不好吃,價格又貴得嚇人。學生的生活費是有限的,學校食堂引入市場化競爭,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吃飽吃好。價格貴了,意味著家長給的生活費不夠用了,只能減少吃飯菜的量,這樣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伙食好差、價格高低關系到他們能否更好地用餐,能否健康地成長。因此,從學生健康的角度考慮,有關部門不能引入市場化競爭,必須將“嚴禁學校食堂盈利”作為硬性規定。
深圳一些學校引入市場化競爭,雖然將市場化運作與家長、學校的監督結合起來,經營者由市教育局統一招標引入或者由家委會主導、學校參與,雙方共同遴選,并且成立了由家長、老師和工會委員代表以及校醫共同組成的食堂管理委員會,對食堂采購的食材進行驗收,由家長代表對當天菜品的賣相、口味等進行檢查,但改變不了經營者盈利的目的。就算食堂管理委員會成員再認真,畢竟他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食材到底好不好也很難搞得清楚。
學校市場化運作,出租或讓人承包,學校肯定會收取承包費或者收取一定的租金,等于在學生伙食費中剝了一層皮。再加上承包者承包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樣層層剝皮,就會使食堂的伙食費大幅上漲。這種承包式經營改變了學校食堂公益的性質。另外,學校食堂市場化運作后,一旦在安全等方面出了嚴重的問題,經營者最多不承包了,可能會一走了之,最后受害的還是那些學生和學生家庭。
學校市場化運作,偏離了學校食堂公益的軌道。像北京等地就明確規定,學校食堂一律不準對外發包經營。當然,學校自己經營和管理食堂,要加大學生餐費的管理,確保每一分錢都真正用到學生身上。采購食材交食堂時必須過秤驗收,做到發票記載品名、數量與實物相符,發票記載的內容須有品名、單價、數量、金額、產地等,還須有供貨商的簽名和指模。要建立由學生、家長、教師等代表組成的膳食委員會,充分發揮其在確定供餐模式、配餐食譜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最關鍵的是,要做好成本核算。各地要通過核查、審計等,防止食堂違規圖利,在學生身上“打主意”“刮油水”。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學校 食堂 學生 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