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共享廚房:共享時代需要更多創意
在湖北大學風華園食堂內,大三學生楊海北開了間“共享廚房”,只要帶上食材,花幾塊錢租用,人人都可下廚煮面條下餃子。(8月8日長江網)
最近,共享經濟挺火,繼共享單車大獲成功后,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圖書館等一批打著共享經濟概念的“新”東西,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生根發芽。無論是真的“黑科技”還是披著馬甲的“偽”共享經濟,或多或少都引發了輿論的關注和討論。
共享時代,能共享的東西很多,只要事先制定好一套共享經濟的運行規則,就有廣大的市場前景,而群眾對于這些“共享經濟”也是喜聞樂見的,大多對它們抱以“歡迎姿態”。但是,并非所有的共享事物都獲得了好評。共享雨傘、共享睡眠倉等一批共享事物就被證明是行不通的。然而,“共享廚房”在大學校園的生根發芽,輿論幾乎一邊倒,對其大加贊賞,不少網友表示“羨慕別人家的大學”“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在宿舍用電飯煲了”。
筆者認為,“共享廚房”的大受歡迎,歸根到底就是學校改變了以往“不近人情”的硬規定,面對學生的訴求變得人性化了。在此之前,相信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在宿舍使用電飯煲、鍋爐等電器都是持否定態度的。這么規定,固然是為學生安全考慮,但終究沒有滿足他們自己下廚的訴求。如今,學校開放了“共享廚房”,只要自己準備好食材,花上幾塊錢就能在學校食堂“開小灶”,既滿足了學生“下廚”的欲望,又避免了安全隱患,一舉多得。雖然現在大部分大學生已經習慣了叫外賣,但偶爾與室友下下廚、聚聚餐,依舊是不少學生的需要。
在共享經濟泛濫的時代,更多共享事物還在等著上馬,如果總跟在別人后面“搞創新”,終歸是難以成功的。共享經濟走到今天,已經有共享單車珠玉在前,后來的共享事物只有另辟蹊徑,不斷加大創新力度,真正迎合群眾的需要,才能獲得成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共享 學生 經濟 廚房 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