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李立明:無法割舍的健康情懷
很多醫生常感慨自己一輩子都在治病,可病人依然數不勝數。“如果把更多精力花在疾病預防上,讓公眾擁有預防疾病的能力,那么醫院里的患者肯定會越來越少。”這種感觸不僅讓李立明對公共衛生事業有更多思考,也演繹成他生命中的一種情懷。
◆李立明簡介
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歐亞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國家督學。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流行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主任委員。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的講臺上,他時而風趣幽默,時而不怒自威,又時而激情澎湃。
在學生們的心目中,他是科學家“老李”,哲學家“老李”,更是教育家“老李”。
在全國兩會的會場上,他習慣梳著一絲不茍的頭發,表情嚴肅地傾聽或思考。倘若他要發言,嚴肅的眼神里立即迸發出自信的光。
他是李立明。
走上講臺,成為“職業演說家”
李立明的事業和人生,與公共衛生事業無法割舍。而選擇學習公共衛生專業,并不是他人生中的偶然。1976年,李立明結束了在北京順義農村的插隊生活回到城里,適逢當時北京鐵路分局正在招工,于是,他進入該局成為了一名電鉗工。
最初,組織本想安排李立明進鐵路分局防疫站工作。防疫站的工作簡單,就是負責送取水樣和刷試管。這樣一份不費腦筋、體力輕松的“好工作”卻被李立明婉拒了。他不是不想進防疫站,只是不想自此以后每天就是“刷刷試管”。那時的他,“看”上了同在防疫站的另一份工作:防疫站實驗室技術員。為此,他暗暗下了一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讀書、學習,做個專業技術員。
機會很快如愿而至。1977年,我國恢復了已關閉11年大門的高考招生。李立明在當年便考入當時的北京醫學院(如今的北大醫學部),選擇了跟防疫站技術員工作相關的公共衛生專業開始學習。
命運時常會有一些意外卻不失美妙的插曲。李立明原本為了回鐵路局防疫站當技術員而學習醫學,卻在畢業后被留校任教。1986年,碩士畢業的李立明走上了北京醫科大學(原北京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北京醫科大學,2000年更名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講堂。
李立明喜歡自稱“老李”,也歡迎學生們這樣稱呼他。在學生們眼中,這位老師有點“萌萌噠”。可一旦李立明在講臺開講,這種“萌”又迅速被新的標簽所取代:睿智、風趣、嚴厲、富有激情這些看似矛盾的標簽,在李立明身上都得以體現。
預防醫學導論,是李立明教授的主要課程之一。這門被多數醫學生詬病“最枯燥”的一門課,卻成了李立明的學生們最享受的課堂之一。“老李在講臺上如同職業演說家一樣,把枯燥的理論課講到生動鮮活。聽他的課,會被激發出一種投身公共衛生的責任感……”大一時,原本打算換專業的北大醫學部學生李昱,在聽了李立明講授的預防醫學導論課后,深深被他“風趣幽默、旁征博引”的講臺魅力所折服,進而被預防醫學知識所吸引,最終徹底打消了換專業念頭。
而李昱還說了他一位好朋友“改頭換面”的故事。這位貪玩的學生在醫學院五年時間里,很少主動去上自習課。卻在一堂李立明講授的流行病學課后,開始主動跑自習課。“真是神奇,幾乎每一位老師都會提醒學生們要珍惜時間,但能夠取得這種‘奇效’的真是不多見。”李昱講述時眼中滿是敬佩和崇拜。
李立明卻不覺得自己有多神奇,在他樸素的職業認知里,“師者,不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嘛。”而多年的講臺生涯,使原本寬厚的他能夠以更加寬容的心態對待年輕人:“跟我的學生們講道理,往往是一點就透。不是我厲害,是這些聰明孩子自身都是憑努力上進,考進北大的,他們不會真的放棄自己。”
“讓流行病學贏得世界矚目”
以講臺魅力贏得學生們的敬佩和尊重,是一個老師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而“讓流行病學贏得世界矚目”,是李立明這個流行病學專家多年來學術成果得到認可的印證。
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疾病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并據此制訂預防、控制和消滅疾病的對策和措施。說起自己熟稔的研究領域,李立明一改在政協履職時的端謹嚴肅,開始滔滔不絕。“比如說,多吃新鮮水果和心血管疾病發病有沒有關聯?如果有是如何關聯的?我們又如何利用這種關聯為公眾的健康服務?”
其實,李立明反問的這三個層層深入的問題,正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內涵。答案,就在他發表的《中國人群攝入新鮮水果與主要心血管疾病的關聯研究》這篇學術文章里。2016年4月,這篇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國際頂級醫學期刊上的文章給出了一個前沿的研究結論:“根據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資料,發現與很少吃新鮮水果的人相比,經常吃新鮮水果的人罹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明顯降低。而如果每天攝入100克新鮮水果,就可以使心血管病的死亡風險降低約1/3。”
顯然,這項研究成果對于心血管病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年年遞增的中國而言,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最具衛生經濟學意義的手段之一。領銜CKB項目研究的正是李立明。而《中國人群攝入新鮮水果與主要心血管疾病的關聯研究》一文,不過是CKB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這一項目的另外兩篇論文分別發表在《柳葉刀》及《英國醫學雜志》上。
“一項學術研究的成果,能夠同時問鼎三個頂尖的國際學術期刊,這可能是很多研究團隊想都不敢想的事兒。但是他帶領團隊做到了。”北大醫學部副教授王月丹這樣評價李立明。
“讓流行病學贏得世界矚目”,其實是2016年第九屆健康中國論壇上李立明入圍年度十大人物的頒獎詞。此次獲獎,正是對李立明在CKB項目成果的社會性肯定。
但獲獎,顯然并不是李立明進行學術研究的出發點。正如他的學生們崇拜李立明,也并不是僅僅因為他的學術成就,更多源于他的學術境界。“在這樣一個SCI至上的時代,老李關注的不是如何多發一點影響因子高的文章,而是始終立足當下、立足國情開展公共衛生研究,為健康中國建設如何多助力。”李昱坦言,李立明的這種學術境界,讓很多原本不打算畢業后從事公共衛生的同學,信念堅定地留在了這個隊伍里。
不管是插隊時還是工作后,李立明都有一種深刻的感觸:“很多醫生在年邁時回首自己的從醫歷程,常感慨自己一輩子都在治病,可病人卻依然數不勝數。如果把更多精力花在疾病預防上,讓公眾都擁有預防疾病的能力,那么醫院里的患者肯定會越來越少。”這些年,這種越來越深刻的感觸,不僅讓李立明對公共衛生事業有了更多思考,也演繹成他生命中的一種情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李立明 健康 疾病 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