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立足好成績 再干一個輝煌四十年
2018年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經濟數據,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2.7萬億元,同比增長6.9%,實現了七年來的首次提速。總體來看,2017年的一系列經濟指標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不但整體經濟依然保持高速增長,而且失業率穩定保持在較低水平,同時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企業效益也明顯好轉,進出口貿易也扭轉了兩年來持續下降的局面。用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的話說:“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給十八大以來砥礪奮進的五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為十九大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出了一個漂亮的開局。
網絡圖
從經濟總量來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且趕超之勢非常明顯。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速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奇跡歷程,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12年中國經濟實力首次超過美國的一半,2015年超過美國的60%。雖然201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尚未出爐,但是根據進入新世紀以來十多年的發展趨勢,中美兩國經濟實力還將繼續接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算,2017年中美之間的差距跟2016年相比縮小2600多億美元,扭轉了2016年因為人民幣貶值造成的中美差距擴大的趨勢。即使按照國民生產總值(GNP)來算,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已經超過美國的一半。從人均來看,中國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早就已經成為上中等收入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9108美元,位居世界第67-68位。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遵循了經濟學中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即利用歐美先進的經驗、技術和資本,與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結合,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再出口到歐美市場。必須承認,這條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確實促進了中國經濟騰飛。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工業水平不斷提高,西方的技術和資本越來越無法滿足中國的生產需求,西方的消費市場越來越無法容納中國的生產能力。所以,擴大內需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2017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8.8%,遠遠高于投資和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經濟增長已經繼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為投資驅動增長之后,再次轉向依賴消費拉動。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中國的經濟發展更加均衡,內功更加深厚,更具韌性。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中的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趨勢,但是在過去的五年中基尼系數從不斷攀升的勢頭得到了扭轉,開始連續下降。從2008年的0.491已經回落到2015年的0.462,雖然2016年有稍微增加,但是無法改變總體向下的發展趨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長期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是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這一表述已經無法準確描述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黨十九大報告提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其中的變化本身就已經揭示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物質文化需求已經提高到更高的層次,聚焦的問題更加精準和高品質。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事業中,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用智慧和汗水譜寫出一出人類歷史上最為壯麗的奮斗詩篇,將一個貧窮落后的中國打造成一個綜合國力不斷壯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國際舞臺上更加自信的國家,向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奮進。2017年的數據揭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使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加有底氣和信心,再干一個輝煌四十年。(梁亞濱系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經濟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