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走出新時代工業文明的中國道路
工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工業文明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文明。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這必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譜寫工業文明新篇章。
雖然工業文明的發展歷史不過200多年,但它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帶來的社會變革是以往一切世代的總和都不能相比的。作為世界文明重要發祥地的古代中國,也曾孕育出工業文明的萌芽,“四大發明”以及瓷器、造船航海、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成果至今享譽全球。進入近代,由于缺乏工業文明的支撐,中國逐漸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落伍。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制造體系,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社會主義工業文明蒸蒸日上,創造的“中國奇跡”令世界贊嘆。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部新中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工業文明發展史。
不可否認,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推動人類社會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危機等一系列問題。面對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蓄勢待發的新形勢,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探尋新的工業文明之路,如美國出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日本實施“再興戰略”。我國能否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全方位趕超西方工業文明,主要取決于能否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深刻把握工業文明發展規律,揚長補短,走出新時代工業文明的中國道路。
優勢的發揮。我國的工業文明孕育、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西方工業文明之路有著本質不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新特征,提出新發展理念,實施“中國制造2025”等,標志著我國新時代工業文明思想已經形成。我國工業文明發展應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社會公正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基礎上,追求的是既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不僅思想理念領先,我國還擁有世界第一的制造業規模,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綜合配套能力,億萬高素質勞動者大軍,在載人航天、超級計算、高鐵裝備、通信技術等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我們必須保持和發揮好這些優勢,進一步強固工業文明發展的脊梁和支撐。
并行的超越。從長遠看,我國工業優勢不應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基礎上,而應充分發揮綜合優勢,實現創新能力、質量水平和人力資源優勢多重提升,豐富提升工業文明的內涵和質量,不斷向全球領先水平邁進。當前,在與國際水平并駕齊驅的中低端產業領域,應著力推進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研發生產具有自主產權、精細制造的高性價比產品,在積極參與全球競爭中向國際產業分工的中高端挺進。這既是中國工業制造的出路,也是中國工業文明發展的重要途徑。
落后的趕上。工業制造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資源環境壓力過大以及社會誠信意識、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還不強等問題是我國工業文明發展的短板。補齊短板,盡快趕上和引領世界工業文明發展,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下大決心、花大氣力壯大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鼓勵創新創業,改造舊動能、壯大新動能;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弘揚誠信文化,形成同現代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社會文化環境。
(作者單位: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2日 07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工業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