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大學生創業的追求在成功更在成長
最近幾年,被稱為中國創業者的“黃金時代”,投身“雙創”大潮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日前發布的一份就業報告顯示,近五年來,畢業即創業的大學生人數翻了一番。然而,相較于上揚的人數,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并不算高,即使在浙江等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也僅有5%左右。對此,輿論反應不一,有人感言這樣的數字已殊為不易,也有人獻計獻策,呼吁為大學生補齊資金缺乏、社會資源不足等創業短板。
“雙創”是經濟活力之源、轉型升級之道,相關部門為大學生營造更好的創業環境理所應當。只是很多人緊張這5%的成功率,著實沒有什么必要。報告將“創業成功率”定義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存活率”。在筆者看來,這算不上嚴謹,存活并不意味著活得好,更描述不了創業項目有多少競爭力和發展潛力,恐怕難與成功劃等號。更重要的是,創業是一個長期過程,根據一時的狀況去評判難言客觀,也有些狹隘。有的創業者也許當下困頓,但只要嘗試不停止,誰能否認下一刻成功的可能?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給予關注固然是好,但還得多一點耐心和從容。
很大程度上,大學生創業的真正意義,不在于短期的成功,而在于長期的成長。通過這樣的磨煉,培養出一支有想法、有膽識、有韌勁的人才隊伍,涵養起崇尚創新創造的社會氛圍,才是最有價值的。應該看到,在競爭激烈的創業場上,成功與失敗,再明顯不過地演繹著辯證邏輯。三年五載的順風順水,也許會讓創業者失去磨礪自身的機會。而一時半刻的挫折,也許會激發出令人稱奇的成長。喬布斯“最難受的時候”是被趕出蘋果,創辦NeXT又連續賠錢8年;馬云曾經被叫“黃頁騙子”,剛小有所成又失去決策權……當時的情境讓人沮喪,但長遠來看,若非這些經歷,也不見得會有之后的故事。只要認準了方向,朝前走的每一步都“功不唐捐”。
執著于“短期存活率”,多少折射出急功近利的社會浮躁心態,而這會直接地影響到創業本身。時下有一種典型的創業情境——懷揣著“金點子”的人們,在咖啡廳中高談闊論,或者還伴隨著炫目的演示,巴不得三言兩語就將風投納入囊中,快速進階“創業領袖”。把成功簡單化為拉投資、求生存的狹隘“成功學”,極易將創業夢想帶入變現怪圈。也許就在功成名就的欲望下、在資本泡沫的沉浮中,那些珍貴的創新火花便一閃而過,做百年老店的初心也歸于沉寂了。評價創業是否成功,應當將時間放得更長、視野放得更大,不妨幾十年之后再回望,這項創業、這代創客為社會帶來了什么。這或許才是更正確的“評判觀”。
“雙創”大潮再熱,成功的創業也只能是實打實地干出來的。回顧美國上世紀“咆哮的20年代”,創業者們欣然擁抱現代科技,帶來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時代。當下那些互聯網神話的締造者,也無不為社會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變革。我們的國家,更缺少的還是這樣踏實肯干、精耕細作、有夢想有情懷的創業者,因為他們才可能營造出創新創業真正的“黃金時代”。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創業 成功 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