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中國外匯儲備六連升說明了什么? 供給側改革漸顯效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30807億美元,較6月末上升239億美元,外匯儲備實現了“六連升”。分析人士指出,“外儲連升”從表面上看與美元走弱等匯率折算因素有關,但背后則折射出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勢頭日益向好、國內民眾和企業購匯更趨理性、海外投資者積極布局中國市場等基本面上的重要積極變化。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盡管外匯儲備本身仍可能上下波動,但國際收支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跨境資金流動總體企穩的基礎會更加堅實。
供給側改革漸顯效
2017年上半年,中國民間投資同比加快4.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長13.1%,全面完成取締“地條鋼”任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9.6%……在不少分析人士眼中,“外儲連升”首先折射出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下中國經濟出現的一系列積極變化。
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看來,整個上半年經濟狀態超乎預期,穩定性利好性比較突出,對外匯儲備增量帶來了較大積極影響,大家結匯意愿增強,從而給外匯儲備穩中有升注入了積極因素。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今年以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企穩回升以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預期下降,跨境資本流動形勢回穩向好,銀行結售匯逆差狀況趨于改善,推動外儲持續回升。溫彬預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保持穩定,外匯儲備仍將小幅增加。
“今年以來,雖然中國在跨境資本流動環節完善了監管,抑制了投機性資本快進快出,但是外匯儲備并不可能因為監管這一個因素就出現連續回升。事實上,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企業產品升級、出口競爭力提升等基本面變化,為外儲回升提供了強勁的經濟支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張煥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資本進出更趨理性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進一步增多。國際金融市場相對穩定,跨境資金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受此提振,居民和企業的購匯行為更加趨于理性。”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對于“外儲連升”的評價,折射出了另一個重要變化:國內市場主體結售匯心態理性、不再盲目。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外匯儲備從本世紀初的約1655億美元開始迅速增加,到2014年達到歷年最高點3.99萬億美元后緩慢下降。2014年以后,“3萬億美元”成為一個重要的“心理關口”,當外儲逼近這一關口時便容易形成非理性購匯需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意識到,中國仍然是貿易順差國家,外匯供給壓力并不大,而且換匯帶來的收益則并不比人民幣理財及投資收益更高。
張煥波進一步分析稱:“從政府層面來講,面對前一階段非理性換匯需求帶來的資本外流壓力,有關部門及時采取了外匯知識普及等措施,進行了合理的預期引導,取得了效果。從購匯市場主體來看,不少企業在海外投資并購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風險和難題,因此也產生了適時放慢出海步調、重新謀劃穩妥布局的內在需要,減少了外匯流出的壓力。”
外資看好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從外匯儲備來源上看,海外投資者來華投資、在華增資等行為,同樣是促使外匯儲備穩中有升的重要動力。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直接投資呈現凈流入142億美元,其中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404億美元,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546億美元。這一細節,無疑折射出外資對中國市場的看好。
以上海為例,2017年上半年,日本商工中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阿聯酋聯合國民銀行公開合股公司上海分行、大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泰國開泰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獲批在滬開業,瑞典銀行、澳大利亞澳洲聯邦銀行和埃及國民銀行則分別增加了在華機構的人民幣營運資金。
中國香港中環資產投資公司董事總經理蔡禮鍵在談及中國內地金融行業商機時表示,中國銀行業的存款總額是美國存款總額的10倍,而中國資產管理規模僅為美國的1/10,這意味著未來中國資管市場會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與過去不同的是,中國吸引的外資也在不斷轉型。如今,外資來華時正越來越多地在中高端生產和服務領域布局,從而體現出其對中國經濟轉型成績和潛在機遇的認可。這種認可,有助于中國外匯儲備保持在合理規模。”張煥波說。(記者 王俊嶺)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外匯儲備 美元 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