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青年”是如何被發現的:找到青年的歷史維度
青年的這種“卑微感”并不是孤立的。從他們的自我感嘆“老了”以及步入“前中年危機”的自嘲,乃至于“空巢青年”的流行,它們共同指向的是一個問題:青年在“早衰”。他們可能具有消極、悲觀和“老態龍鐘”的心態,與他們年輕的面孔并不相稱。
青年何以“早衰”?從現實維度講,這與青年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現實難題有關,比如高房價、階層上升艱難等,這些已不必贅述;但從歷史維度看,這是因為青年與社會歷史的脫鉤,他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雖然當代青年免去了歷史的負荷,但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他們也變成了“大歷史的孤兒”。不妨引用雅斯貝斯的一個妙喻:
“正像一艘船,一旦割去系泊的纜繩就會在風浪中毫無目的地飄揚一樣,我們一旦失去同古代的聯系,其情形也是如此。”
雖然我們的前輩們曾肩負時代的沉重閘門,但時代卻同樣賜予他們信仰、信念和希望,賦予他們歷史的縱深感以及價值、審美、道德的依據,即便他們個人可能“失敗”了,但他們能夠“在歷史中找到一些確定不移的支撐點,來把個人從‘失敗’中拯救出來”(楊慶祥語)。
可對于當代青年而言,可能無法找到歷史與個人生活之間有效的關聯,無法在歷史維度中構建我們的主體性,當代青年的確擁有更自由的自我,但也有且擁有自我,他們以物喜、以己悲,無法從時代中獲取任何慰藉。
要消除這種心態上的“早衰”,既需要現實維度上各方面的制度保障,讓青年擁有更友善更自由更健康的成長環境,卻也離不開青年的階層自省。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里,青年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應該如何在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可以為更美好的社會做些什么?只有在歷史維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才能不囿于年齡和狹隘自我的限制,并始終擁有“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青年氣質。(作者:曾于里)
編輯:梁霄
關鍵詞:青年 歷史 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