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應對“蒸烤模式”要形成制度合力
熱!熱!熱!入伏以來,全國多地陷入持續“蒸烤模式”,南北方大范圍地區最高氣溫達35以上。近期,多個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防暑降溫措施應對,尤其要求高溫津貼要發放到位。記者調查發現,地方在政策落實上還不到位,有一些戶外勞動者表示并未拿到高溫津貼,有的地方高溫津貼標準多年不變。(7月16日新華網)
針對“蒸烤模式”,多個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防暑降溫措施,要求發放高溫津貼,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從新華社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有的地方高溫政策落實不到位,一些戶外勞動者即便知曉政策,也不敢向老板要高溫津貼。因此,應對“蒸烤模式”,相關部門不能止于高溫預警,出臺清涼政策,而要提高清涼政策執行力,兌現勞動者的高溫權利。
高溫突破人的生理極限時,會給人的身體造成傷害甚至生命危險。特別是戶外勞動者,他們“戰高溫,斗酷暑”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但是他們高溫作業的安全問題令人擔憂。我們指望用人單位主動關愛勞動者,落實勞動者高溫權利不太現實,對此,相關職能部門決不能袖手旁觀,而要及時介入,認真落實勞動者的高溫權利。
盡管《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日最高氣溫達40℃以上停止室外露天作業;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35℃以上高溫天氣室外露天作業及不能采取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到33℃以下,應發放高溫津貼。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處罰機制,法規精神并沒有得到強有力的貫徹。在有的地方與單位,高溫作業保護、高溫停工、中暑算工傷、高溫津貼等勞動者本應享有的權利形同虛設。對于不少勞動者來講,40℃以上高溫停止室外露天作業,35℃以上獲取高溫津貼仍然是一種奢望。
有調查顯示,大多數機關與大型企事業單位為員工發放了高溫津貼,但一些中小型私企沒有發放高溫津貼。高溫津貼差距很大,每月從數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在空調房辦公的機關人員與白領階層等受高溫傷害較少的群體,可享受優厚高溫津貼;而受高溫傷害較大的勞動群體,獲得的高溫津貼反而很少或根本沒有。一些企業只是拿涼茶、綠豆湯敷衍勞動者。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勞動者的高溫權利呢?雖說現在大多數城市建立了納涼工程,但是戶外勞動者并沒有閑暇享受這些清涼政策。面對滾滾的熱浪和勞動者的防暑降溫需要,我們不能寄希望于用人單位的利潤血管里自動流淌道德血液。《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也未必就能幫助勞動者兌現高溫津貼,落實高溫停工權利。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高溫保護修法更要執法。既然《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早已生效,高溫津貼已經被要求納入工資總額,相關部門就要提高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如果有單位克扣高溫津貼,當以拖欠工資論處相關部門一方面要主動到一線了解、查處違反高溫勞動保護的用人單位,督促用人單位高溫天氣停工;另一方面要認真受理勞動者舉報、投訴,做到件件有回音,嚴格依法依規處罰違規單位,對于侵犯勞動者高溫權利的用人單位,應將其列入信用黑名單,提請媒體曝光,增加其違規成本,促使用人單位尊重勞動者的高溫權利,把高溫法規制度打造成一把利劍。除了政府加強高溫權利保護、完善社區納涼工程以外,公共機構、公共場所與經營場所也要主動免費開放空調設施,方便勞動者與市民納涼避暑,體現應有的社會責任擔當。在政府、企業、社會的合力之下,我們共度高溫難關。反之,如果有關部門執法缺乏剛性,對違規用人單位不能形成威懾力,對高溫津貼的重視只剩下“以通知落實通知,以文件落實文件”,保護勞動者的高溫權利或許會成為一句空話。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高溫 勞動者 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