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
經濟新常態的變與不變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抓經濟發展,首先要明大勢、掌大勢,順勢而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內在系統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正在重構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增長模式。”一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二是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良好轉變,我們必須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而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經濟結構性失衡的戰略選擇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產能過剩、庫存高企、杠桿偏高、成本過高、短板突出等問題不解決,只刺激需求,經濟拉不上去,即使短期拉上一點,也不可持續。尤其是重大的結構性失衡: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如果只是簡單采取擴大需求的辦法,不僅不能解決結構性失衡,反而會加劇產能過剩、抬高杠桿率和企業成本,加劇這種失衡。
因為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擴大投資支出規模,而在于從供給側創造有效的高質量的投資機會,使產業結構得以升級;不在于增長居民收入總量,而在于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使社會消費傾向得以普遍提高。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通過去除沒有需求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進而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國內經濟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我國市場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結構正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但由于有效供給不夠、高端制造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品質量提升、關鍵設備研發生產等相對滯后于市場需求的變化,綜合成本降低、勞動生產效率提升等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這要求我國必須圍繞經濟結構的制度性問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來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水平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通過優化現有供給結構來調整現有產品供給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從深層次上解決供給同需求錯位問題,滿足現有產品和服務需求;通過優化現有產品和服務功能,大力培育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創造新的供給,以此來創造新的需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推進下,我國的供給體系必將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不斷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最終形成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把握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重點任務相互關聯、環環相扣。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是為了調整供求關系、緩解工業品價格下行壓力,也是為了企業去杠桿,既減少實體經濟債務和利息負擔,又在宏觀上防范金融風險,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降成本、補短板,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改善企業發展外部條件,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同時要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增長率。
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擁有諸多優勢和有利條件,發展勢頭可以長期保持。同時,我國經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很多,必須爬坡過坎。我們必須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著力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著力優化現有供給結構,著力優化現有產品和服務功能,切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結構性 經濟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