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促進“一帶一路”成功的中國模式

2017年05月22日 11:05 | 作者:張維為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強調堅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這一演講得到了各國與會者的熱烈響應。

W020170522285448103343

“一帶一路”成功的概率比較大,因為它的背后是帶來中國迅速崛起的一整套做法,或者叫中國模式。中國本身就是一個“世界”,一個人口規模大致等于100個中等歐洲國家之和的超大型的“文明型國家”,其歷史就是一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思潮兼容并蓄、相得益彰的歷史。中國歷史上有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大運河,都是跨越時空的大規模商貿行為。

過去近40年中,中國又經歷了沿海開放、沿江開放、沿邊開放、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偉大實踐,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開放經驗。某種意義上,我們好像已經為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一帶一路”進行了一些預演和彩排。

盡管走出國門往往意味著更大的挑戰,但在中國這么一個超大型國家境內成功的經驗一般也具有較為普遍的國際意義,更何況中國模式本身就是在國際競爭中逐步形成的,筆者相信中國模式也會通過“一帶一路”的實踐而走向更大的輝煌。

“一帶一路”創舉中體現了哪些中國模式的特點呢?

第一,以人為本,高度務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都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首要挑戰幾乎都是消除貧困。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消除貧困?中國的經驗之一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就消除貧困而言,筑路(發展基礎設施)比西方倡導的一人一票更有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速公路網和高速鐵路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這幫助超過7億貧困人口脫貧。今天中國正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把這個樸實而珍貴的經驗與世界分享。

第二,對內開放,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倡議所提倡的“互聯互通”(包括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對內開放、對外開放”經驗在國際舞臺上的推介。在“對內開放、對外開放”理念的引導下,中國內部可以說已率先實踐了這“五通”,并因此而受益良多,中國內部正在形成世界最大的統一市場。

第三,協商民主,合作共贏。協商民主是中國政治模式最精彩的特點之一。在推動“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我們的指導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這就是中國協商民主模式走出國門的試驗。“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之多、文明傳統之復雜,各種利益考量之撲朔迷離,無疑給多邊合作帶來種種挑戰,但“協商民主”可以解決其中很多問題。中國倡導尊重主權,推進不同文明體之間的對話與合作,通過“共商、共建、共享”,使每一方都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加入“一帶一路”,從而實現超大規模的合作共贏。

第四,因地制宜,公道中性。中國模式強調政府發揮比較公道中性的作用。在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眼里,西方設計的秩序往往更有利于少數西方國家,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經濟組織往往存在著“非中性”的問題。“一帶一路”的出發點完全不一樣,“一帶一路”倡議尊重主權平等,尊重各國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它鼓勵沿線國家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根據各自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參與“一帶一路”。

第五,有所為,有所不為。中國崛起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例如,我們是先搞特區,在特區里進行各種試驗,成功了再推廣。在“一帶一路”推進的過程中,中國的做法也是先鼓勵在條件比較好的支點國家取得早期收獲,產生示范效應,讓周邊國家自己看并決定是否參加。表面上看這樣做的速度好像慢了,實際上速度往往更快。

第六,認準方向,大膽地闖。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沒有路線圖,但是中國從一開始就有指南針。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指導思想就是盡快地搞活經濟,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的作用,使人民生活得到盡快的改善。有了這樣的指南針和方向感,中國就大膽地試驗,大膽地闖,直至1992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與此同理,“一帶一路”不急于制定具體的規劃,它更注重認定大的方向和循序漸進。有的人懷疑“一帶一路”成功的可能性,說它沒有明確的線路圖,甚至連準確的邊界都沒有,任何現有的西方區域整合理論似乎都無法界定它。但從中國模式的視角看,這正是“一帶一路”方案的長處所在,背后是中國模式這種“認準方向,大膽地闖”的智慧,中國人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后,某種更具體的路線圖一定會應運而生。這本身也說明西方話語的詮釋能力有限。

第七,創造增量,盤活存量。中國崛起過程中很注意創造增量、盤活存量。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現有各種機制和制度安排就是存量,“一帶一路”不是取而代之,而是與它們建立對接方式,通過對接創造新的增量,同時也逐步盤活了現有的存量。“一帶一路”倡議與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國別計劃的對接,亞投行與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對接,都是很好的范例。

第八,培育新的增長點。中國經驗中非常重視培育和創造新的增長點。“一帶一路”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推動通關便利,減少供應壁壘,完善行業標準,改善政府服務等,推動跨境商品自由流動,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發展。這方面的成功很好地體現在中歐班列聯運上。中國、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等七國已經簽署了《關于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3000多列,國內通過27個城市,聯通歐洲11個國家的28個城市。中歐貨運班列比海運可以節約三分之二的時間。這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九,形成不可阻擋之勢。中國文化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謀勢”,即推動形成不可逆轉的大勢。“一帶一路”由中國提出,由支點國家帶頭,他們的早期收獲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這樣雪球就越滾越大。英國等諸多西方國家不顧反對的聲音而選擇加入亞投行,就很能說明問題。亞投行的成員開始時50多個,今年將增加到85-90個,成為規模僅次于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機構。總之,一旦勢頭形成,“一帶一路”可能成為21世紀重塑全球化的偉大力量。

總之,“一帶一路”成功概率較大,因為支撐其成功的是一整套在中國已經反復實踐過的做法,即中國模式,而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千世界。盡管“一帶一路”的進程不會一帆風順,但“風物長宜放眼量”,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民期待和平發展,憎恨動蕩沖突,期待“合作共贏”超越“零和游戲”,期待人類命運共同體替代單極霸權。“一帶一路”正開始形成一種難以逆轉之勢。那種只有少數人可獲利的“排他性”全球化可能因此而改變,一個更加包容的、更為人性化的全球化最終可能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

本版供圖 胡湘山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一帶一路 模式

更多

更多